“最強艦隊”進擊
占廣東GDP四成,深圳都市圈向同城化邁進
打開深莞惠的經濟圖譜可發現,產業聯動的案例比比皆是。以“明星企業”華為為例,其總部在深圳,手機終端基地在東莞,電池、天線、屏幕等領域的供應商在惠州。
產業密切合作,成就了廣東經濟總量最大的都市圈。
數據顯示,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5市,2019年GDP加起來達4.27萬億元,約占廣東省的40%,超過廣州都市圈,位居全省五大都市圈之首,堪稱“最強艦隊”;2019年末常住人口3290.39萬,約占廣東省的28.56%;土地面積3.72萬平方公里,約占廣東省的20.7%。
深圳是國際化城市,被賦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任;東莞是“世界工廠”;惠州則加快打造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兩大萬億產業集群,瞄準建設國內一流城市……
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加快在深惠兩地布局,推動產業合作共建。南方日報記者梁維春攝(資料圖)
在專家看來,這種規模和體量的都市圈,放在全國乃至全球,都是亮眼的。5市若打破隔閡、齊心協力,可打造世界級的都市圈。
實際上,幾年前,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思康就曾表示,在深圳東進戰略之下,世界級C5大都市圈勢在必行。建設C5大都市圈,可優勢互補,形成城市協同發展效應。
都市圈同城化的這盤大棋如何才能下好?
廣東省委、省政府在《廣東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中明確提出,促進都市圈內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鄉同城化發展,率先推動統一市場建設、基礎設施一體高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增強都市圈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全面提高都市圈城鎮化發展質量和城鄉融合水平。
這正是謀求更高水平協同的關鍵。
在建的贛深高鐵計劃2021年通車,屆時從惠州到深圳及東莞只要半小時左右。南方日報記者王昌輝攝
經濟圈時代,深莞惠更多側重產業合作,其他領域往往“各人自掃門前雪”,因而一體化的實質性進展不夠多。都市圈則強調交通基礎設施、產業、民生、生態環保等各方面的同城化。
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會長、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張克科表示,深莞惠河汕作為一個內生動力較強的都市圈,要建立專業專注的協商機制,在重點項目布局以及交通、教育、醫療、文化、社區協同服務等方面取得突破。
今年1月,深圳市明確提出,做好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強化空間規劃銜接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深莞惠協同一體化發展。
遙相呼應的是,惠州市提出,加強與深圳、東莞等周邊城市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社會治安聯合執法,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信用等互鑒共享,共同打造深莞惠優質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