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晶報推出的深圳經濟特區(qū)建立40周年大型專題策劃“我們40”繼續(xù)發(fā)酵。得知晶報在尋找1980年出生,如今在深圳生活、工作的人,許多市民通過推薦、自薦的方式報名參加活動。
作為深圳第一所,也是曾經唯一的一所高等學府,深圳大學為成長建設中的深圳經濟特區(qū)吸引、培育了無數(shù)“天之驕子”,也作為窗口為這個城市吸引了大量國際化人才。如今,部分1980年出生、曾在深大度過難忘的大學歲月的畢業(yè)生、留學生,已經默默地成為建設深圳的中堅力量。他們與深圳發(fā)生的故事,正在創(chuàng)造著這個特區(qū)城市、窗口城市獨有的氣質與脈搏。
深大國際交流學院陳默:深圳的城市精神深深影響了我
1980年3月出生的陳默,5歲時隨父母從上海來到深圳。那時的她想象不到,她的未來會與深圳、深圳大學結下如此深厚的緣分。
▲深大2007級校友陳默
當從深大校友會得知晶報正在尋找和特區(qū)同齡的校友時,陳默想起,自己擁有著深大畢業(yè)生、教職工和深大建設見證者的多重典型身份。最近她正著手深圳大學國際留學生校友會的籌建工作,以及開展留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及就業(yè)指導等工作。
深大國際交流學院就坐落于靠近桂廟的海濱小區(qū)旁,老一輩的深大教職工都有在海濱小區(qū)居住過的經歷,包括陳默一家。她的父親曾是深大建校元老,藝術界的“東方之子”李瑞生。深圳大學著名的“鬼村”鄉(xiāng)巴藝廊、三號藝棧以及深大人都熟悉的“腳踏實地”等地標都是他的作品。
▲深大地標“仰望星空”
回想起在深圳度過的35年,陳默驚嘆于她所目睹的南山和深圳這座城市30年的巨變。
1985年,陳默第一次來到深圳,那時他們一家住在羅湖漁民村,她就在附近的燕怡小學讀一年級。“那時候大多數(shù)人都說粵語,連老師上課也時不時說粵語,我完全聽不懂,同學們都笑話我,叫我‘豬頭炳’。”陳默回想起小時候的事情也是覺得好笑,就因為這樣,她不到3個月就學會了粵語。后來陳默一家搬到別處,她也轉了校。她的母校原址成了今天的地王大廈,旁邊是深圳大劇院。
父親偶爾會在周末帶她去深圳大學。陳默說:“我記得,那時候我們乘公交車到深大要一個多小時。車輛開過深南大道的上海賓館時,路就沒了,然后要通過一條搖搖晃晃的鐵索橋,接著就是黃土路,塵土飛揚。”行至深大路口站到達深大校園,不過校園沒有圍墻,有大片的荒地,老師們的宿舍在海字樓,學生們的宿舍叫不同的“齋”,“杜鵑齋”“風槐齋”……文山湖也正在挖著(它是人工湖)。文科樓、科技樓都是后來才建起來的。
在她的記憶中,深圳每一年都在發(fā)生變化。1998年,陳默一家人從羅湖搬進了深大校園內的海濱小區(qū)。
她目睹了窗外的海水被一點點填成陸地的過程,變成馬路、高樓,記憶中還深藏著最后一車泥土填埋后,裸露的海床那一個星期的腥臭;她也見證了濱海大道一帶一條條不知名的道路的野蠻生長,一幢幢樓房的拔地而起;也經歷了科技園的變遷、前海的一路發(fā)展。后來,母親在寶安買了房,她也體會到了寶安大道開通帶來的便利和寶安中心區(qū)的飛速發(fā)展,以及隨之而來的房價飛漲。
2005年,陳默從英國留學歸國后進入深大工作,2007年加入國際交流學院。出于工作中的興趣,陳默修讀了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應用心理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
▲陳默參加了2011年大學生運動會會務工作,她在深大票務團隊中任票務經理(第二排中間)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qū)建立40周年,與特區(qū)同齡的陳默對深圳有著深厚的感激。她認為,正是深圳這個城市獨有的氣質,深刻影響了她的性格和思想。未來,陳默希望自己和深圳一樣,積累更多,沉淀更多,永遠保持著勤奮、勇敢和開拓的精神,升華和提煉自己,以更加心懷天下的態(tài)度,迎接機會和挑戰(zhàn)。
▲陳默與深大國際交流學院學生參加戶外活動
陳默目前在深圳大學從事的就是國際校友的聯(lián)絡工作。她說,除了語言生,近些年,學院擁有了更多非語言專業(yè)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生。留學生畢業(yè)時也有更多的企業(yè)拋出橄欖枝,涵蓋更多高科技和新興行業(yè)。去年,在南山區(qū)領導的支持下,深圳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和南山區(qū)外事局、粵海街道辦共同搭建了一個國際化平臺,在一次國際化街區(qū)創(chuàng)建儀式暨留學生實習雙選會上,短短一周就有60多家企業(yè)報名參與并為留學生們提供了實習和就業(yè)崗位。
▲粵海街道國際化街區(qū)創(chuàng)建儀式暨留學生實習雙選會為留學生搭建了國際化就業(yè)的平臺
這些年,隨著越來越多的來華留學生畢業(yè),他們也許因為不同的原因來到中國,但是都因為深圳的特殊選擇了深大。“在我看來,深圳大學對留學生的教育和深圳國際化的發(fā)展貢獻突出。留學生管理和服務行業(yè)是一個很有前景的行業(yè),值得重視,未來,校園內外的留學生工作還有更多可開發(fā)的潛能。”陳默說。
土耳其留學生恩德:越來越像一個地道的深圳人
恩德(Ender KASAP)是晶報記者第一個聯(lián)系到的深大留學畢業(yè)生。1980年9月10日出生的他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曾在深大留學4年,目前住在深圳,在香港開設了自己的公司,從事太陽能科技產品的外貿事業(yè)。記者聯(lián)系到恩德時,他正在惠州談生意。
▲恩德與他的侄子和狗狗
得知自己今年將和深圳特區(qū)一起迎來40歲生日,恩德喜出望外。“謝謝你提醒我,我非常高興!”他說。
來中國之前,他已經在土耳其獲得了經濟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曾在美國的一家大金融公司做風險管理評估師。他的哥哥有家貿易公司,與臺灣、深圳、廣州、東京等地的新能源廠家合作,為土耳其當?shù)氐恼畽C構項目提供產品并且組裝。
2010年,恩德先是聽從哥哥的建議,去了香港和臺灣以及廣州短期考察,最后發(fā)現(xiàn),深圳的地理位置最好。于是,2014年,他把自己的公司開在了香港,他自己則住在深圳,來往于珠三角各城市處理生意。也就是在那一年,他進入了深圳大學學習漢語。說起起初不會說漢語的尷尬,恩德笑著說,他最初租住在南山區(qū)桃園地鐵站附近,當初找房子的時候,他的漢語水平幾乎為零,和房東溝通時不得不用筆在紙上畫一間房子,再畫兩個房間,來表示他想要租的房型。日常交流的困難讓他立刻選擇了進入深圳大學學習漢語。
▲恩德在深大國際交流學院國際文化節(jié)
“那真是一段開心的時光。”恩德說。最讓他驚喜的是這座城市的交通便利。地鐵站連接的商場和商店是他最愛去的地方,不但滿足了他的很多日常逛街、購物、吃飯需求,還節(jié)省時間。
回憶起在深圳學習的那段時光,他還記得,漢字是他學得最艱苦的一門課,他不得不每日通過大量練習來牢記和掌握。不過,學校食堂和深圳的美食深深撫慰了他的心和胃。他最愛的中餐有烤魚、米粉、火鍋、炒飯和包子,腸粉是他幾乎每天早上都會吃的早餐,而且通常一頓飯只要花費7-10元。周末和假期,他也會和同學制作拿手的美食聚餐分享,他擅長的是土耳其咖啡和茶。恩德調侃說,唯獨不習慣的是,在他的老家,酸的菜就是酸的,甜的就只是甜的。而在中國,食物會有酸甜、甜辣、酸辣等各種綜合口味。
4年的學習生活過后,恩德獲得了基本的漢語日常交流能力。2018年,當他再次回到深圳定居時,城市在他眼里也煥然一新。而他也越來越像一個地道的深圳人。越來越多的手機APP更加細致地滿足了他的衣食住行各層次需求。目前,他在手機上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微信、淘寶、支付寶、餓了么、車來了、滴滴、蘑菇租房、美團、抖音、PLECO(一個翻譯軟件)等應用軟件。中國國內高度分工的科技產品讓他的生活便捷而舒適。
談及把公司開在香港而自己住在深圳的原因,他表示是出于貿易通關便利性的要求和深圳優(yōu)越便捷的區(qū)位優(yōu)勢。在深圳,他可以方便地參加深穗兩地每年的電子交易展會。
說到和深圳的感情,恩德感慨道:“我們在深圳有很多機遇,這很不可思議,當你學習了漢語之后,你可以做太多你想做的事情。非常感謝深圳!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qū)40歲的生日,我祝我自己和深圳生日快樂!”
從深大畢業(yè)后,恩德還介紹了不少來自土耳其的朋友到深大學習,深大的留學生很多就是通過這種口耳相傳的“介紹”來到深圳的。恩德也為此感到自豪。
創(chuàng)業(yè)者杜敏敏:把人生的每一階段都當作最好的年齡
“好激動,好溫暖!”當深大校友杜敏敏入選“我們40,全球尋你”的策劃活動時,她感到由衷的感恩。1980年7月出生的杜敏敏老家在廣東梅州,在三姐妹中排行老大,她稱自己為講潮州話的客家人。
上學之前,杜敏敏住在梅州豐順的老家,父母都在深圳洪湖最早的珠寶廠打工。為了讓女兒們有好的學習條件,一年級時父母把她們接來了深圳。
在深圳的兒時生活深藏著幸福的時刻。她還記得,國內第一家麥當勞在東門開業(yè)時,排隊要排三四個小時。她排得餓得不行,放棄了。第二次她定了鬧鐘,一大早6點就去排隊,排了一個小時終于吃上了漢堡,還得到了贈送的帽子。“那時候能吃上麥當勞是好幸福的事,總是要讀書考試成績好,父母才同意去吃。”杜敏敏笑著說。那時候最激動的就是父母去沙頭角,帶回來很多港貨、進口食品,像益力多、金沙巧克力等零食,在上世紀90年代比較少見。那時候,裝一部電話需要3000-4000元初裝費,杜敏敏家自己開店,裝了兩部公共電話,有找鄰居的電話打來時,敏敏就時常“張叔叔”“李阿姨”地滿巷子呼叫。
1999年,杜敏敏進入深大學習旅游管理專業(yè)。在深大的學習期間,積極參加各項文體活動,是老師同學們眼中的活躍份子。深大的學習氛圍和創(chuàng)新開放的思想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她敢拼敢闖的精神。在她的印象中,那幾年的深圳到處是商業(yè)建設的熱潮,各種住宅、購物中心、交通設施建設如火如荼。白天,單車、摩托車穿梭街道,晚上,泥頭車來往不絕。也就是在大學里,杜敏敏認識了她現(xiàn)在的丈夫。畢業(yè)那年,兩人就結了婚,還貸款買了兩套房作為投資。
2006年,杜敏敏遇到了她人生的第一次商業(yè)機遇——在香蜜湖度假村投資了一家燒烤店。“我很感謝我先生對我決策的支持。在我人生的每個重要階段和我有共鳴。”杜敏敏說,她的人生也在這一次次的選擇中逐漸沉淀和豐滿。此后的杜敏敏又成功地投資了多家餐廳,積累了豐厚的餐飲經營經驗。直到2017年,她遇到了人生的又一次選擇。當時,她的孩子正上小學,回家后會經常跟她反映學校的午餐品質很一般,飯比較硬,菜式單一,要是可以跟家里做的一樣好吃該多好。之后,她和
在這一過程中,杜敏敏敏銳地發(fā)現(xiàn),高標準高質量的校園供餐服務可以成為自己創(chuàng)業(yè)、入局并開創(chuàng)新行業(yè)標準的突破口。2017年,她通過深大校友張恩平認識了在餐飲行業(yè)深耕二十多年的劉旋斌先生,在深入了解了他在業(yè)內多年的經驗后,三人毅然決定共同創(chuàng)業(yè),并于2018年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專門服務校園餐的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同時,她聯(lián)系了深圳駐日本辦事處,組團前往東京考察了一家由當?shù)卣ㄔO的面積近萬平方米的校園餐配送中心。這家配餐中心運作流程的高標準徹底顛覆了杜敏敏和創(chuàng)始團隊原先的很多想法。“他們的餐食精細化做到了可以根據(jù)兒童的年齡層調節(jié)米飯的軟硬度和菜的營養(yǎng)成分,在制作環(huán)節(jié)加入不同量的水分和食材。在國內幾乎沒有這么做的。”杜敏敏說。
回國后,她和團隊幾乎天天都在討論問題,碰撞思路,下決心要把日本配餐中心的高標準經驗一點一滴地全部移植過來,從廚房布局到食品加工流程,從訂餐系統(tǒng)的搭建到餐具材料,從用餐習慣到飲食教育。就這樣,僅僅一年時間,她的公司已經在龍崗、龍華和杭州建立了從1.0到3.0的三個版本的廚房,供應30多家學校,并致力于參與構建更高的行業(yè)標準。
杜敏敏的身上有著深圳這座城市的氣質。她的熱情、果敢和開拓精神讓她人生的每一步都動人心弦。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把我人生的每一階段都當作最好的年齡。”在她看來,40歲包含了成熟、睿智和穩(wěn)重,同時也蘊藏著激情、夢想、創(chuàng)新和應有的責任擔當。
數(shù)據(jù):深大八成畢業(yè)生扎根深圳
他們既是深大的學生,也是深圳的學生。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決定著一所大學的生命高度。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說:“深圳的每一棟高樓里,都有深大的畢業(yè)生。希望深大在2035年力爭邁進世界前200名,也就是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學的門檻。”
深圳大學建校37年來,共培養(yǎng)了30余萬名畢業(yè)生,其中80%扎根在深圳。深圳全市本科以上的在校生,60%集中在深圳大學。2020年,深大本碩博畢業(yè)生近萬人,也是深圳畢業(yè)生人數(shù)最多的高校。
5月14日晚,ESI更新的深圳大學全國排名提升到第64位,全球排名前進了118位,成為全國進步“最快”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