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q9kvj"></sup>

    • 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深圳新聞>深圳要聞>

      “1980派”,“我們40”等你來

      條評論立即評論

      “1980派”,“我們40”等你來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1980年至2020年,有一群人伴隨深圳經濟特區一起走過。他們與特區一起成長,一起分享,一起度過,一起感動。為迎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一個月前,深圳報業集團晶報社推出大型專題策劃“我們40”全球尋人活動,尋找這一群生于1980年、在深圳生活十年以上的“1980派”。

      參加“我們40”尋人活動的9位深大附中首屆畢業生。

      特區同齡人郭晨在深圳見證了“深圳速度”到“智慧城市”。

      杜敏敏的老照片和深大紀念品。

      原標題:“1980派”,“我們40”等你來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6月15日訊 1980年至2020年,有一群人伴隨深圳經濟特區一起走過。他們與特區一起成長,一起分享,一起度過,一起感動。為迎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一個月前,深圳報業集團晶報社推出大型專題策劃“我們40”全球尋人活動,尋找這一群生于1980年、在深圳生活十年以上的“1980派”。

      消息一出,全城矚目。150多份報名表陸續涌來,超700萬人次的關注把活動推向更廣、傳向更遠。大約3000公里外,一片“深圳·我們40”彩色稻秧苗正在蓬勃生長,這是來自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的祝福。

      “我們40”全球尋人活動仍在繼續,期待更多的“1980派”向我們講述你與深圳一起走過的故事。

      特區同齡人的那些事

      從5月中旬推出開始,“我們40”全球尋人活動轟動深圳,刷屏朋友圈,報名者踴躍。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50位于1980年出生的深圳人通過晶報各種官方平臺報名。

      這些與特區同齡的人們來自全國各地,職業也五花八門,有醫生、教師、品牌策劃人、工程師、畫家、金融從業者……基本涵蓋了城市的大部分職業種類,也有不少報名者白手起家,自主創業,并在深圳落地生根。

      過去一個月,晶報陸續采訪了多位來自不同行業與特區同齡的“1980派”,傾聽并分享了他們一路走來、追逐夢想的故事。

      馮亞妹是第一位報名參與“我們40”活動的網友。從工廠流水線上的女工到冠德石油公司的統計員,來深21年,馮亞妹不僅得到了“面包”,還收獲了愛情。如今,她與丈夫在寶安區購置了房產,一家四口過著簡單而溫馨的生活。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智慧城市總架構師、深圳市數字政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郭晨,從小生活在羅湖和福田,隨著城市發展“西進”的腳步,他見證了深圳城市發展的變遷,也成為了城市規劃設計參與者。郭晨不僅深度參與了“數字深圳”系列規劃編制和城市運行指揮中心策劃建設等重大任務,還在《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立法工作中擔任起草專家組組長。

      群體、行業中的“1980派”聚首

      “我們40”全球尋人活動也促成了不少群體、行業中“1980派”的聚首。

      “我就是1980年出生的,在深圳生活工作也早已超過10年了。其實,不僅我自己符合這些條件,我的高中同學大多也都符合。”看到晶報發出的“尋人啟事”之后,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上班的藍麗娜向晶報推薦了深大附中的首屆畢業生。隨后,其中9位“1980派”相聚深大附中,通過分享老照片、老作業本、入學通知書等帶著歷史印記的物件,講述了他們眼中深圳的發展變化。

      在報名者中,來自深圳各個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共有10位。在晶報的組織下,其中4位“1980派”進行了一次特殊的聚會。他們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隨省市醫療隊前往湖北武漢支援的護士彭思萍,一直戰斗在深圳市定點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醫院重癥病房里的護工李向賓,還有來自疾控部門的鄭慶鳴,以及深圳與高校合作醫院的人員羅石宏。他們暢聊了在抗疫一線的所見所感,相互激勵,也感嘆近年來深圳醫療水平的大幅提升,對深圳未來的醫療健康事業發展充滿期待。

      作為深圳第一所高等學府,深圳大學為成長建設中的深圳經濟特區吸引、培育了無數“天之驕子”,也作為窗口為這座城市吸引了大量國際化人才。“我們40”全球尋人活動就收到了不少1980年出生的深大畢業生、留學生的報名。

      與特區同齡的陳默,擁有深大畢業生、教職工和深大建設見證者的多重典型身份,最近她正著手深圳大學國際留學生校友會的籌建工作,同時開展留學生職業規劃及就業指導等工作。

      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恩德(Ender KASAP),曾經在深大留學4年,目前住在深圳,在香港開設了自己的公司,從事太陽能科技產品的外貿事業。他喜歡深圳交通便利、科技發達的生活,還推薦不少土耳其的朋友來深大學習。

      曾經為了吃上國內第一家麥當勞,杜敏敏定了早晨6點的鬧鐘,在東門麥當勞排了一小時隊,才終于買到期待已久的漢堡包。深大畢業后,她開始投資餐飲業,在積累豐厚的餐飲經營經驗后,與伙伴一起創辦了專門服務校園的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網絡上,超700萬人次的關注

      隨著“我們40”全球尋人活動的開啟,越來越多“1980派”陸續走進大家的視線。他們娓娓道來的每一個故事,與深圳共成長的每一段記憶,都吸引了大眾關注的目光,在人群中引發熱烈反響。

      宣傳視頻、宣傳海報,以及原創圖文、視頻等10余篇作品通過深圳報業集團各報網平臺推送,截至目前閱讀總量已經超過702萬。其中,《我們40了!9位深大附中首屆校友齊聚母校,共憶與深圳共成長的故事》《我們40│聽醫療界4位特區同齡人聊聊這些年:“深圳醫療行業已經駛入快車道”》單篇閱讀量突破百萬。不少讀者點贊的同時,還共同回憶深圳經濟特區春華秋實的40年。

      “我就是1980年生人。2002年至2014年在深圳生活。”網友陶陶在晶報APP上留言說,雖然現在已經離開深圳,但仍然很懷念青春年華時在深圳的點點滴滴,感謝改革開放,感謝深圳。

      除了在線上與網民互動,“我們40”還走進深圳地鐵,系列主題海報上架地鐵智能終端顯示屏,分布于2號線、5號線54個站點,引來不少市民駐足拍照、打卡,將尋人活動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我的舍友就是1980年出生的,之前拍了一張報名海報的照片發給她,讓她也來‘露露臉’。”市民李女士笑著說。一個星期前,下班經過崗廈北地鐵站的李女士發現了“我們40”全球尋人活動的海報,便立即把消息告訴給舍友,鼓勵她報名參與。

      市民程先生則顯得有些遺憾。“我哥是1981年的,唉,就差一歲。”程先生說,他的表哥從小生活在農村,18歲時候來到深圳闖蕩。在這里,他不僅自學考取了本科學歷,還成功進入一家科技企業上班,并且獲得出國學習的機會。“我哥常說,幸好來到了深圳,是這座城市幫他改變了人生。”

      內蒙古稻田,為深圳播下希望的種子

      在距離深圳大約3000公里外的內蒙古烏蘭浩特市,也有人關注“我們40”全球尋人活動,他是當地的農民企業家張海峰。一個月前,張海峰給晶報來電,表示希望與深圳報業集團晶報社合作,在烏蘭浩特一片稻田種植“深圳·我們40”的彩色稻,祝福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深圳改革開放發展成就有目共睹,在深圳的幾萬名興安盟人也為深圳的建設出了一份力。深圳經濟特區的40年,是值得我們大家共同慶祝的40年!”張海峰說到做到,如今,這片專屬于深圳的彩色稻秧苗正在內蒙古蓬勃生長,在不遠的秋天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送上來自烏蘭浩特的一份特別心意。

      網友評論

      Susan:挺幸運的,擁有了一個引以為傲的時代印記——與深圳經濟特區同齡!

      居民陶陶:1980年生。2002年至2014年在深圳,說不出有什么特別感人的故事,雖已不在深圳,但還是很懷念青春年華時在深圳的點點滴滴,感謝改革開放,感謝深圳。

      1077608:期待“彩稻”文字出現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當天的畫面中。

      王國華:四十正壯年,闊步勇向前。

      本世紀最帥:40年風雨同舟見證特區奇跡,與特區共同成長,見證偉大的改革開放在深圳落地開花,我們還將見證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范區建設當中的偉大成就!致敬40年偉大的年華。

      CC4:來了就是深圳人,與深圳共同走向新的輝煌。

      統籌:晶報記者 陳雯莉

      采寫:晶報記者 林菲 黃力彬 陳雯莉

      攝影:晶報記者 李燦彬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編輯:施冰冰]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免费_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季_久久在中文字幕专区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少妇爆乳无码aⅴ区
      <sup id="q9kvj"></sup>
      
      

        • 人成精品66视频 | 午夜福利在线永久视频 | 亚洲福利院在线看AV | 午夜性刺激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