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孫波
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華大“火眼”為“中國擔當”貢獻力量,也為深圳科技創新擦亮名片。
面對不期而遇的病毒侵襲,科技抗疫的響應能力展示的就不單是一項應急能力,而是一種綜合實力。在抗疫之戰中,像華大基因這樣的深圳企業、像“火眼”實驗室這樣的深圳技術還有很多,比如華為、中興的5G技術與設施,邁瑞醫療的設備,“騰訊覓影”的AI應急專用CT裝備,大疆的消殺無人機等等,都在國內和全球抗疫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集體響應,展示的是一個城市的科技創新綜合實力。
首先,深圳創新產業供應鏈條豐富完整。曾經有專家分析,“為什么突然有一天深圳就成了世界無人機的生產中心了?”他說:因為無人機產業需要的碳纖維材料行業、航空鋁后加工業、特種塑料、鋰電池、磁性材料,深圳都是全球之最,沒有之一。同樣,深圳在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互聯網應用等產業方面都具備這種供應鏈優勢。以“火眼”實驗室為例,除了基因檢測的核心技術,還有數據技術、智能技術,再加上水、電、汽、風等工程技術,雖然跨行跨界,但在深圳都能找到“最優”,實現組合。
其次,深圳創新要素組合快捷便利。站在特區建立4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承擔著“雙區建設”的新使命,深圳正在以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改革舉措使深圳成為“要素市場最活躍,要素組合最便捷”的城市之一。華大基因相關負責人就專門強調,非常感謝深圳市政府相關部門與機構給予的高效支持,感謝海關給予的快速通關便利。這些都是深圳營商環境的最好解讀。
再次,深圳科技創新有溫度有情懷。科技企業的研發要敏銳地捕捉商機,靈動地追蹤市場,精確地計算投入與產出。但是在疫情面前,深圳的一大批科技企業臨危赴命,不計得失,這是深圳科技創新情懷與使命的最精彩呈現。北京大興氣膜“火眼”實驗室的搭建僅用了3天時間;華為、中興建設的5G基站第一時間出現在武漢的一線醫院;南科大科研團隊只用了3天時間研制出護目鏡防霧酒精濕巾,哈工大(深圳)科研團隊7天時間研制出苦參堿椰子油酸離子液體新材料,都在第一時間捐贈到抗疫第一線。
據介紹,華大基因的“火眼”實驗室技術已經從1.0版本升級到4.0版本,未來還將持續升級。每一次升級,都是深圳名片的一次刷新,能讓全世界閱讀到深圳科技創新的活力、環境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