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上一篇題為《種子的力量有多大》的文章,引起了我們注意,并對其主要內容進行了編發。這篇文章令我們如此“另眼相待”,是因為其作者、深圳荔園外國語小學校長柳中平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創意,那就是,如何教孩子辨別信息真假。
文章寫道,疫情期間,同學們即使足不出戶,也能收到鋪天蓋地的有關疫情的各種信息,這些信息有些是真實的,但也充斥著“雙黃連口服液能抑制新冠病毒”之類的不實信息。也因此,該校嘗試讓孩子通過自主學習,通過信息的“匯編”“查證”“思考”,總結出“辨別信息真偽”的一系列“小妙招”。
這里面指向的就是一個媒介素養教育的話題。對許多人來說,“媒介素養”可能還是一個多少有點新鮮的名詞。按照權威解釋,它是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有必要進一步指出的是,這樣一個各種新媒體日益發達、日益深入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時代,媒介素養在一個人綜合素養中所占的比重可能也會日益增加。
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英國學者就開始倡行媒介素養教育,以警惕傳媒中的流行文化價值觀念,訓練青少年抗拒大眾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滿足”。所謂“低水平的滿足”,就是指它給人帶來的多半是簡單的感官刺激,一種過目即忘、了無痕跡的感官快樂。比如同樣是網絡,它既可以讓一個人長時間沉溺于不良網絡游戲之中,也可以成為一種有益的讀書工具。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學會抗拒不良網絡游戲的誘惑,懂得利用網絡來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體現的就是一種媒介素養。
更重要的是,網絡上各種信息泥沙俱下,更應學會提升信息辨別能力。可以說,這也是數字時代一種基本的公民素養。因為,移動互聯網使一個人不再僅僅是新聞受眾,同時也成為新聞的制造者和傳播者。當更多人具備了起碼的信息辨識能力,不輕易陷入“他人陷阱”,那些虛假的、有害的信息就會逐漸失去市場。
正是從這個角度看,媒介素養教育對應的是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是理性與質疑精神,是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思維方式。或者簡而言之,是常識的回歸,是共識的凝聚。而這些正是教育的寶貴價值所在,是教育的原點。
同其他素養一樣,媒介素養也不是一種天賦,也需要后天的訓練養成。多年前,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瑞典等國就已將媒介素養教育設為中小學的正規教育內容,我們也得及時地好好補上這一課。
對于正在建設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深圳來說,當然也意味著教育的“先行”與“示范”,深圳這所小學開設的教孩子辨別信息真偽的自主學習課程,就是一種有意味的教育創新。正如《種子的力量有多大》這個標題所寓意的那樣,種子的力量是這個世界最大的力量,有了媒介素養或者說批判思維、獨立思考的賦能,每一粒種子都可以繁衍成一棵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