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的一天,我出生于留醫部(即深圳市人民醫院)。隨后,我們家一直生活在羅湖,平時看病都是首選去‘留醫部’。”晶報推出大型專題策劃“我們40”全球尋人活動后,住在羅湖、工作在福田的深圳市民劉蘋立即在網上報名。劉蘋告訴記者,她和她老公都是深圳原住民,全家人一直生活在羅湖,看著深圳從一個邊陲小縣發展成了國際大都市。
當時醫院門口雜草叢生
上世紀70年代,劉蘋的父親被從寶安縣(深圳市的前身)鄉下招工到縣城深圳墟,父親做報關方面的工作,母親則在縣土產日雜公司上班。那時候,能夠跳出“農門”,成為一名“吃公家飯”的工人,是挺讓人羨慕的一件事。劉蘋回憶說:“盡管只是做一名普通工人,但是當時對于一家人來說,已經是一件改變命運的事情了。”父母在羅湖相識、相知乃至結婚,并于深圳經濟特區建立那年在深圳市人民醫院生下了她。
劉蘋說,盡管已經時隔40年,但母親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生她那天的情景:“留醫部是當時剛建立不久的深圳經濟特區最好的醫院,又離我爸媽的住處較近,所以媽媽臨產時就趕去那里。我媽說,當時沒有的士,也沒有公交車,所以他們是走路去的。那時候是冬天,風很大,他們走的是泥沙路,風一吹,沙子滿天飛,她的眼睛都進了沙子。”
“我媽說,那時候醫院的條件比較簡陋,門口雜草叢生。當時醫院的床位不多,有些病人不得不住在走廊。我媽媽總共在醫院住了3天,然后就出院回家了。”劉蘋告訴記者,“在我媽的記憶中,醫生、護士和助產士等醫護人員的態度都很好。她記得助產士叫‘菲菲(音)’,具體姓名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她的服務很周到,所以至今仍印象深刻。”
40年來,劉蘋和她的家人們伴著深圳經濟特區一起成長,親歷和見證了深圳市醫療事業的發展壯大。“近年來,人民醫院的醫療設施越來越完備,醫生的技術水平也越來越高,我們的就醫體驗也越來越好。”
劉蘋已經在新港社區工作站工作了18年。
對這里的一草一木充滿感情
“我已經在羅湖生活了40年,是一個地道的羅湖人,對這里的一草一木、一街一路都充滿了感情。”劉蘋告訴記者。
“我是第一代獨生子女,小學在深圳人民小學就讀,中學在洪湖中學就讀,大學則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后來在福田這邊工作。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在深圳。”生于斯,長于斯,特區40年的變化讓劉蘋記憶深刻,對家鄉的情感也愈加濃烈。劉蘋透露說,她平時工作之余大多都是待在羅湖:“親戚、同學和朋友大多生活在羅湖,所以我的‘生活圈’‘朋友圈’都是在羅湖。我覺得羅湖的環境挺好的,有很多大公園,例如人民公園、東湖公園、洪湖公園和仙湖等,而且購物也很方便,物價還相對便宜,所以住得很舒服。”
社區工作真正體現了“為人民服務”
“我是2002年來到福田區福保街道新港社區工作站上班的。”劉蘋表示,當初之所以被招聘到社區工作站工作,可能是上級希望充實一下基層機構的力量:“我是應屆大學畢業生,又是共產黨員。我上大學時就入黨了,至今已經有19年黨齡。”
轉眼間,劉蘋已經在新港社區工作站工作了18年,是該工作站工作時間最長的一名工作人員。她回憶說:“我來的時候,新港社區工作站剛成立。那時候不是在這里辦公,而是在另外一個位置,條件非常簡陋,只有1間房間、3個工作人員、3張辦公桌,需要做很多事情。我們經常白天在站里忙,晚上還要到居民家里去登記信息。在此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居民,不愿意開門甚至會罵我們,需要我們耐心去做工作。”劉蘋覺得,盡管那時候很辛苦,但卻是她人生中的一段美好回憶。
劉蘋現在在新港社區工作站負責“工青婦”方面的工作。“平時都挺忙的,基層分工沒有那么細,所以經常會有很多瑣碎的事情需要處理。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日常會遇到各種事情,真正體現了‘為人民服務’。不過,我在這里工作了這么多年,早已習慣了。”她笑著說,“我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揮灑在這里了。接下來,我會在這里工作到退休,繼續為社區居民服務。”
深圳,一座很有人情味的城市
“我認為,深圳是一座很有人情味的城市。舉例來說,在做志愿者這一塊,不管是男女老少,市民們都很踴躍參與其中。很多人哪怕是在付出行動之后沒法計算志愿工時,也非常樂意去參與,不會那么功利。這真正體現了助人為樂精神,也充分說明真的是‘來了就是深圳人’,大家都很有城市的‘主人翁’精神”。劉蘋說。
“我婆婆也很樂于去做志愿者。平時義工組織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只要是她力所能及的,都會去參與。”劉蘋告訴記者,她自己平時在工作之余也會帶小孩去參與公益活動,“比如做志愿者,一起去撿垃圾,改善戶外環境等,我覺得這對孩子成長也是一個言傳身教的過程。”
談及深圳的未來,劉蘋認為,接下來深圳在繼續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也要把醫療、教育等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作做得更好,讓城市變得更加宜居。“我覺得,深圳現在已經很好了,今后肯定會變得更好!”劉蘋對深圳的未來充滿期待和憧憬。
記者:羅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