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視頻觀看記者特區行
40年,對于一座迅猛發展的城市來說,正值青春;對于一個人,則是半生光陰。40年時間,深圳從僅有30萬人的邊陲小鎮變成2000萬人的現代化國際都市,而當年奮發建設的年輕人,如今已是白發老人。
6月中旬,我前往深圳,拜訪86歲的江式高前輩,他是深圳特區第一位攝影記者,他的照片見證了特區騰飛的過程。初次見面,老人家精神矍鑠,翻開老照片,提及特區往事,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他的鏡頭記錄下了深圳特區建設初期熱火朝天的景象,也記錄下第一代建設者、第一批打工妹的模樣。
老人家向我強調兩點,40年前的深圳其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小漁村,它雖然小,但在當時已是商貿、文化交匯的重鎮;此外,今天的深圳是一批一批、一代一代人接力奮斗出來的。
接下來數天時間,帶著老照片,我沿著江老的足跡,開始行走于深圳這座城市。蛇口工業區荒蕪的灘涂地,已是高樓林立;寬敞整潔的深南大道,讓人難以想象曾是塵土飛揚的狹小公路;鹽田港已成為全球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之一;早期的“三來一補”經濟如今已升級為高新技術產業主導……
在深南大道旁的一幢大廈,我見到了90后金融從業者陸彬,襯衣西褲加背包的職業裝,嘴上始終洋溢著笑容。我給他看了一張江老在1982年拍攝的老照片:國貿附近工地,一名建筑工人脖子掛著一條可擦汗洗澡又可捆扎物品的潮汕浴布,兜著兩個吃飯、喝水和洗臉的多用途盆子,其中一個盆還插著筷子。陸彬感到極為震撼,對于第一代特區建設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行走在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烈日當空,我遇到幾名正在工地上作業的中年婦女,聊天后得知她們都來自河南駐馬店,在此工作了近五年,見證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從無到有。我突然更好地理解了江式高前輩說的那句話,“今天的深圳是一批一批、一代一代人接力奮斗出來的”。1982年,他在炸山填海的現場,拍攝下身穿傳統服飾的福建惠安女工作時的倩影,她們以吃苦耐勞著稱。特區成立后,五湖四海的人們前來支援深圳建設,從初期的基建工程兵到農民工,再到后來計算機工程師、金融從業者等。一次次的產業升級后,有些人留下了,有些人離開了。
然而,深圳特區今天取得的成就屬于每一位在此奮斗過的人。深圳提出“讓人人來闖”也“讓人人棲居”的理念,讓改革成果惠及每位為特區做出貢獻的人們,體現了這座已是現代化國際都市的溫度。
40年時間,從黑白膠片、彩色膠片到數碼相機,再到無人機航拍,鏡頭下的深圳特區已經發生滄桑巨變,不變的仍是奮斗者的初心。
掃描二維碼查看攝影圖集
【統籌】 羅彥軍 秦文綱 趙楊 曹斯 曾強 甘雪明
【圖片】 江式高 張由瓊
【文字】 張由瓊
【視頻】 姚志豪 董天健 朱洪波
【剪輯】 王俊濤 莫麗婷
【設計】 譚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