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李慧 郭含笑)一襲最美“橙”色衣,成為了大街小巷最靚麗的風景線,即使每天晨興夜寐,但他們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他們是城市的美容師,為了城市的清潔,默默奉獻,風雨無阻。10月26日是廣東省第27屆環衛工人節,羅湖用科技創新關愛環衛工人,當天早上,智能環衛機器人亮相羅湖區長嶺村地埋式垃圾站,為環衛工人“減負”,在智能環衛機器人的幫助下,垃圾站清運全過程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大大降低了環衛工人的工作強度。
解放一人“重擔”
效率提升10%左右
隨著環衛清運車開進地埋式垃圾站,智能環衛機器人便開始了“重量級”的工作。常規的環衛清運車一車可以裝載約10個660升垃圾桶,每個660升垃圾桶滿載都有300公斤左右。傳統方式是由環衛工人人工進行垃圾桶的裝卸、傾倒和清洗工作,不僅工作量大,傾倒300公斤左右的垃圾也非常辛苦。現在機器人由來幫助他們分擔這份“重擔”,無疑是科技創新給環衛工人在節日送上的一份最好的禮物。
在羅湖從事環衛工作近20年的黃東階表示,機器人的使用首先讓環衛工人的安全有了保障,一次性運輸大重量的垃圾,存在的安全隱患不少,機器人的引用大大提升了工作人員的安全性。其次是減少了人力,本來垃圾站清運流程是需要兩個人完成的,一個是司機,一個則負責裝卸、傾倒等工作,現在有了機器人之后,只需要一名工作人員即可,其余工作則由機器人分擔。
據悉,羅湖區長嶺村地埋式垃圾站是廣東首座地埋式垃圾站,在今年6月便開始投入使用,地埋式垃圾站不但從視覺上與傳統垃圾站完全不同,還極大地減少了臭味和噪音等二次污染,讓垃圾站更友好地為居民服務。
“今天10月26號是環衛工人節,我們打造了一款智能環衛管家來服務于我們的環衛工人,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在這個聞不到味道,看不到垃圾的收集站點里面實現整體的無人化,緩解環衛工人的工作強度和改善工作環境。”設備研發單位邁睿環境研發總監王曉斌介紹,目前來說,智能環衛機器人機器人從垃圾小車過來再到從車上面接收垃圾,然后進行清運再還回到垃圾桶,完成一套流程差不多需要兩分多鐘,跟普通的人工對比,效率提升了10%左右。“未來我們希望整個的流程清運時間控制在一分半,甚至控制在一分鐘以內。”
從智能化到智慧化
羅湖為建設城市智慧環衛助力
當環衛清運車停入指定位置、放下車上的擋板后,機器人自動前往清運車位置,將滿載的660升垃圾桶從清運車上卸下,自動雷達規劃行走路徑路線,前往地埋站內的翻料器。現場可見,機器人在行走過程中會對垃圾桶進行重量信息采集,翻料器在接收到垃圾桶后就開始自動翻料。翻料完成后,機器人自動取回垃圾桶送往清洗區,由環衛工人清洗完成后裝車。
“智能環衛機器人在對清運車進出頻次和垃圾桶重量識別記錄后,能夠進行大數據分析,對所在的垃圾站的運維和管理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持和更合理的清運規劃。”王曉斌介紹,地埋式垃圾站的數據會被記錄在云物聯管理平臺,支持各節點數據收集、分析處理。
在這個聞不到味道,看不到垃圾的收集站點,記者看到,目前長嶺村地埋式垃圾站已經安裝了許多智能硬件,不僅設置了溫度監控系統、車輛過來的門禁系統、360度的防衛的監控系統,還有站內的味道、噪音、粉塵等的監控系統。對未來垃圾地埋站的發展方向,王曉斌透露:“此次通過機器人的引入,是希望把我們目前的地埋式垃圾站,把它從智能化提升到真正的智慧化,通過地面的智慧化,把垃圾的收集、儲存、運輸整個鏈條打通,為居民構造成一道智慧防衛體系。”
據羅湖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介紹,羅湖區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下一步將積極探索對垃圾站清運系統進行智慧化、無人化、物聯化和遠程化的全面升級,為城市提供從前端收集到清運中轉的垃圾收儲全場景智慧方案,通過先進的科技與理念,為建設城市智慧環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