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明月
身處“手機掃碼”時代,方寸手機掃方寸二維碼成了人們出行的標配。通過信息化的方式將人類活動相互連接,在網絡空間里制造出人類社會的鏡像,人們的衣、食、住、行輕輕松松被一部手掌大小的智能手機給便捷、高效地“安排”了。線下社會也逐漸被線上社會所豐富,“掃碼”成了一把萬能鑰匙。尤其在戰疫的過程中,不少地方沒有健康碼寸步難行。
毫無疑問,互聯網連接一切,把人們從信息封閉時代帶入高度信息化時代。可是,在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帶來前所未有改變的同時,也給一部分人群造成了極大的不便。首當其沖的便是老年群體,同時還有網絡欠發達地區、邊遠農村地區的各類人群。
大家對疫情期間山里孩子到處找網絡上網課的畫面,還記憶猶新,還在對老人不會掃碼而進入不了公共場所的新聞而感到不安。部分老年人甚至對智能手機因為不會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導致掃碼難、就醫難、購物難、辦事難……他們要么無法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要么被這些所謂的便利妨礙了自己的生活。
誠然,互聯網促進社會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社會文明,但它應該是普惠性的文明。畢竟,現代文明社會不是原始森林,每個人都有享有便利出行的權力,更不應被這掃碼給“包圓”了。對于熟悉二維碼的中青年人來說,掃碼是舉手之勞;對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二維碼可能是難以跨越的鴻溝。
拿老齡化來說,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增至2.54億,占總人口的18.1%,“十四五”期間更將突破3億。當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如何讓老年人與“手機掃碼”時代并行不悖,如何加強數字時代的適老化建設,眼下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課題。
就在重陽節來臨之際,北京市老齡辦、北京市老齡協會發出智慧助老行動倡議書,呼吁社會通力合作,幫助老人跨過“數字鴻溝”,行業窗口應優化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無碼綠色通道”。這是一項及時的善舉,既能讓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又能彰顯城市溫度,是一舉多得的良策。
進一步思考,掃清掃碼使用障礙,不僅僅是要用“無碼”代替“掃碼”,而是需要更加個性化的幫助,針對不同地區的各類人群,加強人工面對面服務、網絡技術堅持適老化原則、優化電子政務服務應用,讓不同類型的人能通過不同的方式“接入”互聯網,讓無法“上網”的群體依然可以順暢、舒適地行使自己的權利。 總之,數字化時代網絡技術發展可以很快,但各類服務還是應該溫情一點、細一點、耐心一點,讓更大范圍的人群跨越各種數字門檻,充分享受到網絡社會的發展帶來的福利,不落下任何一個特殊群體。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