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曉之
最近,深圳少年很“任性”。在第36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福田區紅嶺科技中學的一舉攬獲三項金獎,系全省初中參賽學校的最好成績;今年,深圳外國語學校(集團)共有122名學生被保送,保送人數全省第一,共收到330份國內一流高校offer,其中,8位同學被清華、北大提前錄取;深圳 15 歲女初中生張宇宣,將記錄自己創作一首歌的全過程視頻發布在網絡上,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和點贊。
他們是意氣風發的深圳少年,也是人生路上的追夢人。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深圳少年正在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自己,他們各有特長,或在大賽上勇奪佳績、或在學習中精益求精、亦或在藝術中遨游徜徉……而這,只是深圳少年群體的一個縮影,光環和聚光燈背后,更多的深圳少年正在積淀自我,蓄勢待發,他們活力充沛的獨特氣質始終與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同頻共振”。
為什么深圳少年能夠在不同領域頻頻取得好成績?很明顯,少年們的好成績并不總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千秋,甚至來自截然不同的領域。歸根結底,得益于深圳在提升教育質量的同時,積極探索個性化精準教育。教育是為了“立人”,而不是將人的個性裁剪成統一的模樣,正因如此,深圳尊重個體差異,促進少年們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統一。早在2010年,深圳便開始在全市創建素質教育特色學校,包括德育工作特色、體育工作特色、藝術教育特色、課程改革特色、校園文化特色等六種。經過十多年的深耕,精準教育、個性化教育已然在深圳落地生根,結出磊磊碩果。
教育強則國家強,少年進步則國家進步。城市與少年之間、國家與少年之間,向來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教育,便是連接彼此的紐帶。著眼于小處,教育啟人心智、春風化雨;往大了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少年不可推卸的使命,而教育,便是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燈。
深圳少年風華正茂,深圳教育未來可期。站在歷史的交匯點,深圳教育被賦予新的使命,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的目標要求,是深圳推進“雙區”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令人欣喜的是,深圳走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個性化教育新路徑,深圳少年滿臉的朝氣和斐然的成績,便是最好的證明。而深圳,必將以“時不我待”的態度,努力提升教育水平,繼續書寫教育新篇章。
相關鏈接:
龍崗職校有個“金牌”夢之隊,又獲2枚國賽金牌,連續5年捧回13個省市一等獎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