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宣介深圳生態環境建設成效
深圳市六次黨代會以來,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建設美麗深圳”,將“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先行示范”作為城市發展戰略路徑,確立“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發展目標,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深圳生態環境建設成效,引起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多家央媒關注報道。
2020年12月23日,在央視《新聞聯播》播出的《我們的2020·幸福就在碧水藍天間》中,茅洲河深圳段的治理成效被該欄目大篇幅報道,治水成效再獲央視點贊。
擦亮藍天、保衛碧水,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重要的民生福祉。該報道由在寶安區茅洲河畔經營餐館的朱德彬的切身感受,引出治理前的茅洲河黑、臟、臭的狀況。而經過多年不懈治理,茅洲河從“墨水河”蝶變成“碧水河”。特別是寶安區開展“排水進小區、進企業”工作,嚴格管理末端的排污點,朱德彬的餐館也完成了隔油池改造,拿到了排水許可證,生意做得更加紅火。同時,良好的水質,吸引了一直在外地訓練的深圳皮劃艇隊也搬回了深圳,從此有了家門口的訓練基地。
今年2月13日,人民日報“綠色焦點”欄目關注深圳大鵬灣海洋保護。報道指出,保衛山海寶庫,不僅要政府主抓,也需要社會“共管”。近年來,大鵬新區積極構建“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大平臺,打造11家海灣生態環境保護組織,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愛生態、關愛海洋的良好體系。
2020年4月16日,新華網刊登長篇通訊《為有源頭清水來——深圳“馴水記”》,關注深圳治水成效。報道說,通過4年努力,深圳已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被國務院評為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5個城市之一,并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從污水橫流到水清岸綠,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到全流域治理,深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新征程上探路“先行”,走出一條超大型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綠色發展之路。
2020年8月24日,新華網刊發報道《生態蝶變帶來了什么?——綠色發展的深圳實踐》。報道說,近年來,深圳不斷落實環境治理工程,推動清潔能源結構優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構建綠色經濟體系。如今,深圳已建成各類公園超1000個,全市森林覆蓋率超40%;率先實現公交車100%純電動化,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居全球城市前列……2019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6萬億元,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700家。深圳供電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達到68.8%,萬元GDP電耗由2010年的635.8度降至約339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