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貴州、江西三省均發布“育兒假”政策。根據當地修改后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子女3周歲以下的夫妻,每年分別享受累計10天的育兒假。“(父母)同休育兒假,將有助于增加承擔照顧責任的父親比例,從而降低企業雇傭育齡婦女的成本,促進男女就業的機會平等”,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婦聯兼職副主席陳中紅此前接受 媒體采訪時說。繼“三孩”政策后,這是邁向“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又一步。
長期以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影響了不少人,女性在育兒階段中總是被賦予更多期待與責任,這樣的身份認同讓女性在自覺或者不自覺當中承擔了更多。多地“育兒假”的出臺,有助于增加雙職工家庭中,父母共同履行家庭責任的比例,更是性別平等與人文關懷的重要一步。
不可否認,生育是女性事業發展的重要分水嶺。在一些社交媒體“恐婚恐育”的語境下,生育更像是女性一個人“孤獨的游戲”,自己生自己養,如果遇上“喪偶式婚姻”的育兒模式,女性往往需要自己消化生育的后果,更可能面臨產后抑郁等。此前北京一全職太太被丈夫起訴離婚,5年家務獲5萬元補償,一時間輿論炸鍋,全職太太在家庭中的地位之低和獲得的資源之小,以及兩性育兒付出和家務勞動時間上的嚴重不匹配,從這個案例可見一斑。已婚已育女性面對的生育壓力,有時不只是來源于外部,還取決于家庭內部能夠給予多少情感、資源與人力的支持,這點非常關鍵。
邁向“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重點,是企業如何扮演好“育兒假”中的角色。部分未婚未育女性在求職中會遭遇企業的“發難”式審問,打算什么時候結婚?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企業的算盤對于準備生育的女性來說非常不友好。進一步地看,在企業內正常地休產假,也有可能遭遇降低工資、惡意調崗等心酸局面。多地“育兒假”的發布,在企業方能落實到哪一步,需要打個問號。這累計10天的育兒假是帶薪休假還是正常事假,會不會擠占其他假期的份額呢?企業在計算用人成本和落實政策之間,需要拿出行動,政策制定方也不能只管出臺新政,還要想辦法平衡企業盈利與社會生育率之間的關系。休完產假的女性想重返職場,同樣需要用人單位的關懷與理解。
爸爸帶娃時代可期,“生育友好型”社會來臨,要讓人心之所向而敢于行。
文字:梁煖
主播:金洪竹
剪輯:戰旗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