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疫情影響,許多人被封控在家,或在家辦公,以往的生活規律被影響,不少人開始熬夜、不注意飲食規律。
3月18日是第22個“全國愛肝日”,今年的主題是“全民參與、主動篩查、規范診療、治愈肝炎”。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鄧雪松主任醫師提醒市民,即使是不能出門,也要注意愛肝護肝。
盡管我國在遏制病毒性肝炎方面的長期不懈努力已初見成效,但由于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患者基數大,防控形勢仍然艱巨,每年因病毒性肝炎導致的肝病死亡人數仍高達40萬,其中大多數是肝癌的病例。目前,肝癌被喻為我國癌癥中的第二號殺手。然而,更為嚴峻的是,大數肝癌一旦發現往往就是晚期,以致其獲得治療的效果有限,預后不佳。
為什么在臨床上,肝癌的發現與確診往往是晚期呢?鄧雪松表示,主要原因在于疾病本身的早期癥狀不明顯,病人基本無自覺癥狀,如肝區痛、腹脹、腹水、黃疸等,通常一般的腹部查體亦無陽性發現,除非病人定期做有關的化驗和影像學等檢查,否則也很難早期發現和診斷肝癌。
另外,病人本人的健康意識薄弱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對自身患有肝炎的病人,不重視對肝炎的治療與監測,忽視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的發展過程,錯過肝癌早期診斷的機會;常規體檢中,認為肝臟功能的檢查都很正常,就以為沒有問題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單純肝功能對診斷肝癌是極其有限的,再加上沒有任何的癥狀,人們也就忽略掉了,錯過了早期診斷的機會;對于自身的身體狀況,不是很重視,即便有了一些異常,也是拖著不及時就醫,不到萬不得已不去醫院,錯過最佳的早診早治的時機。
肝癌的早篩、早診和早治對改善病人的預后顯得尤其關鍵。結合上述的原因,鄧雪松主任醫師提醒市民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肝炎的治療與監測
對于肝炎病人,需要到肝病科、消化科或肝膽外科規律診治,監測病毒滴度(HBV-DNA或HCV-RNA)、肝功能等,規律抗病毒治療,監測肝臟硬化程度。
2.明確肝癌高危人群
將男性、40歲以上、有肝炎或肝硬化背景者視為肝癌高危人群,如病人有肝癌手術史的也應視為高危人群,注重該類人群早期診斷,定期行肝功能、AFP和肝臟影像學等檢查。
3.進行肝癌早期篩查
將AFP和彩超作為常規篩查項目,每6月進行1次,如發現有異常,及早進一步CT、MRI、PET/CT和肝動脈造影等檢查,以獲早期確診與治療。
即使是疫情期間在家辦公,也要注意作息規律,健康飲食,勞逸結合。愛肝護肝,重視肝癌的早診、早治,努力減少肝病對我們造成沉重的社會和經濟負擔,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原標題《全國愛肝日|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專家呼吁市民少熬夜、愛肝護肝》)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羅莉瓊 通訊員 鄧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