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q9kvj"></sup>

    • 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

      榜YOUNG | 我在深圳用DNA“寫代碼”

      榜YOUNG | 我在深圳用DNA“寫代碼”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36歲的沈玥是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合成生物學首席科學家,她所研究的合成生物學是與人造生命對應的學科,被稱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  在今年2月公布的2021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中,沈玥憑借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青年科技獎。

      在深圳,不燃怎么YOUNG?!

      這里有冬奧賽場上的多YOUNG冰球手、水下驚鴻的別YOUNG舞者、會修飛機的花YOUNG 90后……

      這里的面孔夠YOUNG

      這里的靈魂夠不一YOUNG

      2022榜YOUNG高能來襲,別眨眼!

      很多人都說,深圳的特產是“碼農”,平頭、鍵盤、格子衫,是他們的標配。長發過肩的沈玥也是一位“碼農”,但她不用“敲鍵盤”,也不需要數字代碼,和大部分程序員不同,她是在實驗室里用DNA寫代碼的“生物碼農”。

      36歲的沈玥是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合成生物學首席科學家,她所研究的合成生物學是與人造生命對應的學科,被稱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2012年起,沈玥與外國科學家一起推進合成生物學發展史上堪稱里程碑式的六國協作項目“釀酒酵母基因組人工合成計劃(Sc2.0 project)”,使人類向“再造生命”又邁進一大步。

      憑借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沈玥獲得許多榮譽。她是“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在前不久公布的2021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中又獲青年科技獎。

      作為一位在深圳成長起來的“生物碼農”,沈玥對這座城市有著特別的情感,而這座城市也在不斷帶給她驚喜與感動。

      01

      “編碼”生命

      實驗室外,沈玥是一個愛笑的鄰家女孩,白襯衫、深色牛仔褲、帆布鞋是她的“標配”,頭發自然地散落在肩膀上,與身邊的人閑聊時,她的臉上總是帶著笑容。

      但回到實驗室后,沈玥就跟換了個人一樣,眉頭緊鎖,神情開始嚴肅起來。

      沈玥是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合成生物學首席科學家。合成生物學是在基因組學、系統生物學、工程學等多學科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我們的遺傳信息可以理解成一個計算機編碼程序,合成生物學就是通過從底層改寫遺傳信息,重新‘編碼’,讓我們的生命體和細胞去行使新的功能。”

      2012 年,作為中國主要參與方之一,沈玥與國外科學家一起推進了合成生物學發展史上堪稱里程碑式的六國協作項目“釀酒酵母基因組人工合成計劃(Sc2.0 project)”。

      2017年,國際合作組宣布完成2號、5號、6號、10號和12號這5條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全合成,最終獲得與普通酵母菌高度一致的人工合成酵母菌,標志著人類向“再造生命”又邁進一大步。該重量級成果于當年3月10日,在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雜志上以封面、專刊形式同時發表7篇論文,而2號染色體的論文的第一作者,正是沈玥。

      2017年,Sc2.0 Project研究成果在《科學》雜志發布。

      “其實我們在研究的酵母,它本身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和我們息息相關的物種,比如我們吃的面包,喝的啤酒等,都是由酵母作為一顆種子進行發酵和釀制而成的。”沈玥說,合成生物學的研究成果不僅可以用于優化工業流程,在生命健康領域也能大顯身手。“疫情期間,我們積極調動很多研究骨干回到崗位,利用合成生物學相關技術,為新冠病毒研究、疫苗開發制備等提供支持。”

      在今年2月公布的2021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中,沈玥憑借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青年科技獎。“這是對所有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一種肯定。”沈玥認為,這個獎其實是頒給團隊的,因為合成生物學領域發展的背后,凝聚了許多科研人員的努力。

      沈玥在實驗室了解實驗進展。

      02

      選擇深圳

      沈玥從事合成生物學領域研究已經來到第12個年頭。2010年,沈玥加入華大楊煥明院士課題組,從事合成生物學領域研究工作。她回到深圳,“一方面是因為家庭,另一方面是因為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包容性”。

      2000年,因為父母工作調動,沈玥從南京轉學來深圳,入讀深圳實驗學校,她慢慢體會到,這里的老師對學生有一種包容,能夠讓學生們自由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深圳讓我感受到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圍”。

      留學歸國加入華大后,沈玥發現,身邊從事科研工作的同事都非常年輕,“非常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在這樣的環境氛圍里,我能夠真正地拓展自己的思路,像海綿一樣從不同的人身上吸收到很多長處,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也是在回到深圳以后,沈玥才第一次真正走進合成生物學領域。

      一開始,沈玥從事的是癌癥基因組學的生物信息分析工作。由于她的學術專業背景與生物醫學工程有關,這讓她逐漸意識到,自己“可能更適合去做合成生物學的研究”。沈玥解釋說,因為合成生物學把生物學和工程學做了非常深刻的連接,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提供不同的創新視角,重新去解答生命的奧秘并且做一個全新的展示。

      契機很快就出現了。2011年,合成生物學奠基者之一,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德魯·恩迪(Drew Endy)到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進行學術交流,“他提到,華大在基因組解讀方面做出的很多努力,其實就是合成生物學需要的很多底層資源,華大應該去做這個事情”。當時,楊煥明提出布局合成生物學研究工作,沈玥當即決定加入這個小組,在一個全新的領域里開始嘗試和探索。

        沈玥在實驗室做記錄。

      03

      不斷試錯、不斷進步

      “那時,我們在這個領域的基礎可以說是一張白紙,有的只是興趣和熱情。”沈玥說,研究小組成立之初,團隊的規模還比較小,大概只有10個人。但堅持創新科技之路的深圳是他們的堅強后盾,深圳在合成生物學學科布局、基因庫合成平臺建設等方面持續大力支持。

      2012年,機會再一次降臨,華大楊煥明院士課題組受邀參加“釀酒酵母基因組人工合成計劃(Sc2.0 project)”。對于一個剛起步的研究團隊來說,“這是進入合成生物學領域的一個非常高的起點”。

      與機會伴隨而來的還有種種挑戰。沈玥說,當時在國內,合成生物學還是一個非常新的研究方向,要在國際學術科研領域獲得認可本身就是一個挑戰。作為第一次加入國際協作項目的團隊,他們也受到質疑,“你們在這個過程中解決了什么科學問題?做出大量的實驗和人力投入,到底它的意義在哪……”

      “在那個時候,我們可能也沒有辦法很好地回答,因為對于我們來說,這也是一個全新的探索。但是好在我們還是很堅定地去做下來了。”沈玥說,近十年里,研究團隊不斷試錯、不斷進步,逐步掌握了合成生物學發展的關鍵技術,有力推動國內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發展。

      “今天我們再去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有更加充分的信心了。我們能夠在10年前意識到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并且一直堅持下來,這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影響深遠。”沈玥說,如今,深圳華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已有近100名科研人員,研究成果被應用在工業、材料、醫療、能源等多個領域。

      回顧過往,沈玥尤其感謝深圳給年輕人創造的環境和機遇。她說,“深圳作為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在很多舉措中都體現出敢于打破常規,敢闖敢試的精神,為我們做科研探索的青年一代提供了非常好的發展氛圍。”

      出品人 | 陳寅

      總監制 | 丁時照

      制片人 | 藍岸

      監 制 | 陳建中

      策 劃 | 劉思敏 徐雅喬 趙偲容

      撰 稿 | 陳雯莉

      拍 攝 | 楊哲 孫鈺勝

      剪 輯 | 孫鈺勝

      海 報 | 林嘉嘉 平安琪

      (作者:讀特融媒實驗室)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編輯:]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免费_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季_久久在中文字幕专区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少妇爆乳无码aⅴ区
      <sup id="q9kvj"></sup>
      
      

        • 日韩成视频在线精品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 | 色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 在线日本aⅴ免费网站 | 五月天中文字幕色逼网 |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