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3月28日訊(記者 謝菲艷)在深圳南山區社會福利中心,一群平均年齡84歲的老人正圍坐在智能屏幕前,專注地學習如何運用AI技術識圖、生成個人經歷故事。這一幕,是南山區民政局推出的“智在指尖老年AI課堂”的日常剪影。與傳統“教老人用手機”課程不同,該項目以AI技術為核心,通過場景化教學,讓老年人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探索”,在智能時代中重新定義自我價值。這一創新實踐不僅展現了科技賦能的溫度,更成為落實“積極老齡化”國家戰略的生動案例。
打破年齡與技術壁壘的“破圈”嘗試
課堂上,80歲的李爺爺剛學會用AI識圖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大顯身手”。他隨手用AI識別桌面上擺放的工藝品,幾秒鐘后便有語音播報,詳細介紹了該工藝品的制作工藝、可能材質、使用場景、養護建議,以及工藝品背后的文化寓意。李爺爺驚喜地說:“太神奇了,它竟然分享了這么多的知識點,以前覺得AI是年輕人的專利,現在才發現,我們也能玩轉高科技!”這種“銀發族”與“AI技術”的反差碰撞,正是項目的核心敘事。
技術應用場景化:課程設計摒棄復雜的代碼教學,專注于老年人真實生活需求。例如,通過AI隨手拍一鍵識別不認識的物品、智能相冊自動整理并推送家庭回憶、AI寫作工具輔助記錄人生故事等。技術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融入老人日常的情感載體。
學習模式游戲化:通過互動問答、即時鼓勵支持、參與活動兌換積分幣(積分幣達到一定數量可以兌換老人常用生活物資)等機制,激發老人們的參與熱情。78歲的張伯伯與AI語音互動,向AI“傾訴”自己的人生經歷,AI立即給予溫暖的回應并為張伯伯生成人生故事。張伯伯感慨:“雖然第一次使用AI,但感覺它像一個懂我的老朋友,有被溫暖到,和它分享我的故事就像穿越回了青春!”
安全防護實戰化:針對老年人易受網絡詐騙的風險,課堂增設“AI防詐實訓”模塊。工作人員通過模擬AI語音仿冒熟人、AI換臉視頻等典型騙局,手把手教老人識別技術陷阱。“原來騙子能用AI假裝我女兒的聲音!”80歲的劉奶奶在識破一段偽造的“急診繳費”語音后恍然大悟。課程還傳授“三不原則”——不輕信陌生AI來電、不隨意授權人臉信息、不點擊不明鏈接,筑牢安全用網防線。
從“被幫扶”到“主動創造”的老齡參與新范式
南山區福利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開展老年人AI課堂的初衷是“讓老年人從科技服務的對象轉變為技術應用的主體”。
重塑社會角色:學員中不乏“銀發講師”,80歲的王阿姨是課堂里的積極分子,課程內容接受能力較強,能夠較快掌握工作人員教學的內容,成為課堂“熱心同學”,幫助更多同齡人跨越數字鴻溝。這種“以老助老”的模式,打破了老年人“依賴幫扶”的傳統印象。
構建數字免疫力:通過AI防詐騙內容學習,老年人從“技術恐慌者”進階為“理性使用者”,能夠有效為老人們打網絡詐騙“預防針”。活動中工作人員鼓勵老人不僅要自己學會防詐騙技巧和方法,還要將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周邊的伙伴,努力形成“技術賦能+安全護航”的雙向保護機制。
科技成為代際溝通的“心”橋梁
AI老照片修復技術讓模糊的家族記憶重現光彩,電子家譜生成工具幫助梳理家族歷史,成為代際對話的契機,通過AI利用語音合成技術為異地子女錄制“有聲家書”,科技悄然彌合時空距離。后續福利中心的老年人AI課堂,將會有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內容,讓老人更加深入地感受人工智能為大家帶來的便利。南山區社會福利中心劉社工觀察到:“許多老人從‘害怕麻煩子女’到主動分享作品,家庭互動頻率顯著提升。”
在數字時代,重新定義“老”的意義
屏幕閃爍如星海,指尖輕觸即少年。當泛黃的老照片再現老人們青春的模樣,AI技術在老人群體應用的含金量還在上升,科技不再劃分年齡的界限,而是讓每個生命階段都能綻放獨特光彩,折射出的是一個積極老齡社會的未來圖景。南山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老年人AI課堂項目的推出,與南山區近年推動智慧養老的布局一脈相承。近年來,南山區通過為老人安裝智能看護設備、搭建24小時響應網絡,構建居家安全守護體系。AI課堂的落地,標志著服務重心從“基礎保障”向“精神富足”升級。南山區民政局老年人AI課堂的探索也證明:當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交織,“老去”可以是一場充滿可能性的全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