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上沙村。
黃氏族人黃金堂進入沙頭地域開創上沙村,為有史可考的福田第一人。
深圳新聞網12月28日訊(記者 鄧濤 實習生 李小輝)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小至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能確保他們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穩如泰山的凝為一體,主要是血脈根本。《飛越福田》欄目今天帶你走進上沙村,一起探究作為深圳重要支脈的上沙村。據沙頭街道史志長卷《沙頭之根》記載,南宋以降,黃氏族人黃金堂進入沙頭地域開創上沙村,為有史可考的福田第一人。此后,莫氏、趙氏、歐氏、簡氏等先后進入沙頭開荒拓土,繁衍子嗣,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宗教信仰、風俗禮儀、民間文學等文化傳統。
村名追溯至八百年前
上沙村位于福田區西南部,東與沙嘴村毗鄰,西與下沙村接壤,北倚濱海大道,南臨深圳灣。轄區總面積約0.38平方米,由東村、塘晏、椰樹、龍秋、九園5個自然村組成。截至2013年,上沙村常住人口451戶,戶籍人口1430人,暫住及流動人口已逾10萬。據《上沙黃氏族譜》記載,上沙村原名“椰樹下”,始建于800年前的南宋時期,黃金堂為開基立業的一世祖。
南宋時期,發源于江夏安陸(今湖北云夢東南)的黃氏后裔,由江西來到南海之濱的上沙,開基立業。彼時,上沙地區仍是一片不毛之地,除了不斷沖擊沙灘的海浪,余下的也只是茫茫荒野。據村里人代代相傳,當時海上漂來一顆椰子樹,被海上沖上岸并扎根生長起來,而椰子樹便成為該地方的一個標志,與每天開荒耕種歸來的村民相依相偎,“椰樹下”也便成為了這片荒野的地名。此后“椰樹下”這個村名便沿用了幾百年,直到清朝開始編修《新安縣志》才更名為“上沙頭村”,簡稱“上沙村”。
騰籠換鳥促蝶變
作為深圳變革與發展見證者的城中村,為這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尤其是在土地資源出讓和接納外來務工人員方面。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單一的租賃模式和傳統經濟結構給城中村股份公司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限制,為了突破發展瓶頸,上沙公司積極搶抓發展機遇,全力推進城市更新項目。
2013年上沙村啟動城市更新單元計劃,包括拆除重建和綜合整治兩種方式,并將全村整體規劃納入更新范圍。一期項目拆除重建范圍用地面積約15萬3千6百平方米,更新方向為居住、商業等功能。通過更新改造,延續上沙科技園的發展模式,將科技園地塊建成集辦公、商業為一體的高科技大廈。
在土地資源匱乏的背景下,通過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釋放土地已成為深圳市土地供應的主要方式。城市的更新改造能夠更加充分地挖掘土地空間資源,促進全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優化,大幅提升物業價值,壯大集體資產總量,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通過改善配套建設,為社區居民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促進本地年輕一代更好融入社會,通過優化經濟結構,全面提升片區商業、居住環境,為上沙未來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可以預見,未來十年,一個延綿數公里的紅樹灣畔濱海“巨無霸”新城將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