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河北省灤南縣青坨營鎮前姜六莊村村民在自家大棚內搬運剛采摘的蘑菇。 近年來,河北省灤南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本著“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則,引導農民利用冬閑時節培育食用菌,讓農民獲得了豐厚的收入。目前,全縣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1000萬棒,年實現利潤3000多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11月8日,河北省灤南縣青坨營鎮前姜六莊村村民在自家大棚內分揀剛采摘的蘑菇。 近年來,河北省灤南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本著“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則,引導農民利用冬閑時節培育食用菌,讓農民獲得了豐厚的收入。目前,全縣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1000萬棒,年實現利潤3000多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11月8日,河北省灤南縣青坨營鎮前姜六莊村村民在自家大棚內采摘蘑菇。 近年來,河北省灤南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本著“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則,引導農民利用冬閑時節培育食用菌,讓農民獲得了豐厚的收入。目前,全縣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1000萬棒,年實現利潤3000多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相關鏈接
兄弟回鄉創業種靈芝 年產值200萬元
9月4日,韓子夜(前)和韓子南在種植園內觀察靈芝生長情況。
在河北省任丘市出岸鎮段家務村的懸圃靈芝種植園,有一對種植靈芝的80后親兄弟,哥哥叫韓子南,弟弟叫韓子夜。2014年,兄弟二人辭去原有工作,回到家鄉,開始耕耘這片靈芝園。
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由于缺乏食用菌種植經驗,兄弟二人剛開始試種的靈芝并不理想。經過在天津、山東、江蘇等地的多番考察后,他們逐漸掌握了靈芝種植技術,培育出的靈芝兼具觀賞、藥用等多方面價值。韓子夜帶著產品四處推廣,參加了不少展銷會,受到采購商的青睞,逐漸打開了銷路。
如今,他們的靈芝種植基地已有30余畝,共有大棚8個,年生產靈芝10萬余株,年產值約200萬元。兄弟二人計劃著將大棚改造升級,打造一個集種植、加工、采摘、旅游等于一體的觀光型生態園。
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9月4日,韓子夜在靈芝種植園內整理靈芝盆景。
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9月4日,韓子南(左)和韓子夜在打理靈芝盆景。
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9月4日,韓子南(左)和韓子夜在展示他們培育出的直徑達1米的巨型靈芝。
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9月4日,韓子南在展示靈芝切片產品。
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相關鏈接
探訪河北沙河靈芝種植基地
8月22日,河北省沙河市蟬房鄉水磨頭村農民在管理種植的靈芝。 近年來,河北省沙河市蟬房鄉水磨頭村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特色靈芝種植,開辟出農民創收新路徑。目前,水磨頭村已種植各類靈芝8萬多株,產品銷往北京、天津、山東等地,帶動100余名農民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8月22日,河北省沙河市蟬房鄉水磨頭村農民在大棚內管理種植的靈芝。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8月22日,河北省沙河市蟬房鄉水磨頭村農民在大棚內管理種植的靈芝。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8月22日,河北省沙河市蟬房鄉水磨頭村農民在大棚內修剪靈芝。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相關鏈接 河北廣宗:特色靈芝棚壯觀! |
6月20日,廣宗縣大柏社村農民在溫室大棚修剪靈芝。 近年來,河北省廣宗縣大柏社村積極引導農民結合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特色靈芝種植,并開發出靈芝盆景、靈芝孢子粉等相關衍生產品,開辟出一條富農創收新路徑。目前,大柏社村靈芝種植面積近百畝,種植各類靈芝5000余株,帶動120余名農民就業增收。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6月20日,廣宗縣大柏社村村民王志恒在展示制作的靈芝盆景。 近年來,河北省廣宗縣大柏社村積極引導農民結合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特色靈芝種植,并開發出靈芝盆景、靈芝孢子粉等相關衍生產品,開辟出一條富農創收新路徑。目前,大柏社村靈芝種植面積近百畝,種植各類靈芝5000余株,帶動120余名農民就業增收。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6月20日,廣宗縣大柏社村農民在溫室大棚對靈芝進行日常管理。 近年來,河北省廣宗縣大柏社村積極引導農民結合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特色靈芝種植,并開發出靈芝盆景、靈芝孢子粉等相關衍生產品,開辟出一條富農創收新路徑。目前,大柏社村靈芝種植面積近百畝,種植各類靈芝5000余株,帶動120余名農民就業增收。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6月20日,廣宗縣大柏社村村民王志恒在制作靈芝盆景。 近年來,河北省廣宗縣大柏社村積極引導農民結合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特色靈芝種植,并開發出靈芝盆景、靈芝孢子粉等相關衍生產品,開辟出一條富農創收新路徑。目前,大柏社村靈芝種植面積近百畝,種植各類靈芝5000余株,帶動120余名農民就業增收。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這是廣宗縣大柏社村的靈芝大棚(6月20日攝)。 近年來,河北省廣宗縣大柏社村積極引導農民結合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特色靈芝種植,并開發出靈芝盆景、靈芝孢子粉等相關衍生產品,開辟出一條富農創收新路徑。目前,大柏社村靈芝種植面積近百畝,種植各類靈芝5000余株,帶動120余名農民就業增收。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相關鏈接 又是松茸豐收季 |
8月14日,在雅江縣城,收松茸的客商(右二)與村民討價還價。 每年7至9月,是四川省雅江縣松茸采摘、交易、加工的最佳季節。近兩年來,當地政府采用“產地+電商+冷鏈物流”“微商+專業合作社”等模式引進物流企業,快遞覆蓋全國多座城市。截至目前,通過快遞行業銷售松茸2000余噸,帶動松茸產區戶均增收6000元。今年雅江縣報批松茸出口1812.5噸,預計出口創匯5億元。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8月14日,在雅江縣松茸產業園,村民在按照松茸大小進行分揀。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8月14日,在雅江縣城,收松茸的客商達瓦卓瑪在展示分揀后的松茸。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8月14日,在雅江縣城順豐快遞辦事處,不少人準備郵寄新鮮松茸。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8月14日,在雅江縣松茸產業園,工人將新鮮松茸搬運到冷鏈庫。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8月14日,在雅江縣城,收松茸的客商根據松茸大小、新鮮度等來評定松茸等級。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8月14日,雅江縣八角樓鄉王呷村藏民壽生在帕姆嶺下青杠樹林里采摘到一顆松茸。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這是雅江縣城一個松茸集中交易點(8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8月14日,在雅江縣松茸產業園,工人在將新鮮松茸切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相關鏈接 夫妻回老家創業養孔雀 年收入500萬元 |
5月16日,在重慶市銅梁區永嘉鎮高龍村,閻仁兵(右)和妻子張榮蘋在養殖場內巡視藍孔雀生長情況。 2010年,在外從事過家電、服裝、汽車配件等生意的閻仁兵、張榮蘋夫婦回到重慶市銅梁區永嘉鎮高龍村老家創業。經過認真的市場調研和學習,他們開始從事藍孔雀養殖,并不斷提升養殖技術、擴大養殖規模、拓展藍孔雀產業鏈。 通過不懈努力,他們養殖的藍孔雀數量已達到3000多只,除了銷售藍孔雀及其種苗外,還進行了孔雀蛋、孔雀標本、孔雀羽毛服裝、孔雀羽毛飾品等的生產和銷售。2017年,夫妻倆通過藍孔雀產業,獲得了500多萬元的營業收入。 目前,夫妻倆正依托藍孔雀養殖基地及周邊優美的自然風光,打造“孔雀休閑山莊”,將藍孔雀產業和鄉村旅游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俺俗约簰赍X,我們也希望能夠帶動父老鄉親一起致富奔小康?!遍惾时f。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5月16日,在重慶市銅梁區永嘉鎮高龍村,閻仁兵在養殖場內給藍孔雀喂食。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5月16日,在重慶市銅梁區永嘉鎮高龍村,閻仁兵在養殖場內給藍孔雀喂食。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5月16日,在重慶市銅梁區永嘉鎮高龍村,張榮蘋在整理一件孔雀羽毛服裝。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5月16日,在重慶市銅梁區永嘉鎮高龍村,閻仁兵(左)和妻子張榮蘋在展示一把用藍孔雀羽毛做成的扇子飾品。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5月16日,在重慶市銅梁區永嘉鎮高龍村,閻仁兵在包裝孔雀蛋。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5月16日,在重慶市銅梁區永嘉鎮高龍村藍孔雀養殖場內,一只藍孔雀開屏。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