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一位參觀者在“雜貨鋪”內拍攝展品。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目前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展覽上的“時光雜貨鋪”內陳列的展品呈現了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變遷,帶領人們“穿越”歷史,重溫美好時光。
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11月23日,一位參觀者在“雜貨鋪”內參觀。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11月23日,人們在“雜貨鋪”內參觀拍照。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11月23日,一位參觀者在“雜貨鋪”內拍攝展品。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11月23日,一位參觀者在“雜貨鋪”內參觀拍照。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相關鏈接
從改革地標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這是深圳鹽田港(2017年11月29日無人機拍攝)。這是40年改革開放歷程上的重要標志—— 小崗、深圳、海南、浦東、雄安……一個個“地標”,串聯起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輝煌燦爛的40年,成為世界觀察“中國奇跡”的最好窗口。小崗、深圳、海南、浦東、雄安……改革地標連通中國的昨天、今天、明天。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2003年攝)。新華社記者 姜恩予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這是航拍的上海自貿區(2016年9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倪海真(左)到深圳華強北賽格電子市場五層的支部宣傳委員陳亞林柜臺前,與他溝通近期支部黨員學習的情況(2017年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毛思倩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這是雄安市民服務中心(3月2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攝
市民在上海自貿區平行進口汽車展示交易中心參觀(2015年2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海南三亞亞龍灣玫瑰“斗笠大姐”李玉梅在園區內修剪玫瑰(2018年3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圖片來源:新華網
4月26日,來自中鐵上海工程局京雄城際鐵路五標二分部的工程師韓正順在京雄城際鐵路工程五標段小型構件預制廠場地建設現場用對講機指揮作業。新華社記者王曉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展示領到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2015年7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圖片來源:新華網
2015年7月8日,小崗村農民嚴立華展示領到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相關鏈接
列車飛馳四十載——改革開放中的中國鐵路巨變
2018年1月25日,設計時速200公里的渝貴鐵路全線開通運營,渝貴鐵路從貴陽北到重慶西的首發動車經過遵義市境內的烏江大橋。
改革開放以來,包括鐵路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一張更加均衡的鐵路網徐徐鋪展開來。根據相關規劃,到2020年,我國鐵路網規模將達到15萬公里,其中3萬公里的高速鐵路將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而到2025年,高速鐵路將達到3.8萬公里,路網結構將更加優化,骨干作用將更加顯著。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1998年12月6日,首列福州-南平-武夷山旅游客運列車緩緩駛進武夷山站。 新華社記者張國俊 攝
2018年5月10日,“復興號”動車組在總裝生產線上裝配。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全線開通,搭乘G5711次高鐵列車前往香港西九龍站的乘客在深圳北站拍照留念。新華社記者毛思倩 攝
這是2016年10月11日無人機拍攝的海南環島高鐵東線三亞段。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2018年2月1日凌晨,動車組停靠在武漢動車段的存車線上,準備進行檢修和保溫作業。近百組在武漢動車段經過檢修、保溫作業的動車組蓄勢待發,迎接春運。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相關鏈接
廣西鐵路展新顏
廣西桂林至北京高鐵列車在桂林市靈川縣境內行駛(2013年12月28日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在廣西南寧站,旅客進入站臺準備乘坐動車出行(9月4日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動車在廣西賓陽縣的田野上行駛(2017年4月1日無人機拍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在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員在進行調度工作(2016年5月6日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這是廣西南寧動車所內準備發往各地的動車組列車(6月18日無人機拍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動車行駛在廣西南寧市屯里特大橋上(7月1日無人機拍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這是廣西南寧動車所內準備發往各地的動車組列車(7月1日無人機拍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一列動車穿越南寧郊區一處隧道(2月11日無人機拍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動車行駛在廣西南寧市屯里特大橋上(7月1日無人機拍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在廣西南寧東站,旅客在排隊候車,準備出行(9月4日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一列動車從廣西南寧市向沿海城市行駛(2月11日無人機拍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在廣西南寧東站,旅客在候車準備出行(9月4日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一列動車在南寧市區行駛(9月4日無人機拍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一列動車在廣西賓陽縣的田野上行駛(2017年4月16日無人機拍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在南寧東站,一名列車工作人員在和一名小朋友交流(2017年8月5日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在廣西南寧站,身著民族服裝的乘客搭乘動車準備出行(2013年12月30日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周華攝
這是正在作業的南寧鐵路物流中心(5月23日無人機拍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這是“零換乘”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廣西南寧東站(9月4日無人機拍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鐵路建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1958年廣西鐵路總里程為1346.3公里,如今廣西鐵路總里程達5191公里。廣西與周邊相鄰省份間實現動車“公交化”開行。此外,北部灣港—重慶班列、東盟海產品冷鏈班列、“百色一號”果蔬專列等的開通和運營,強化了鐵路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鐵路成為助推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動脈”。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相關鏈接
“古樹開花,香滿世界”——千年瓷都景德鎮煥發“年輕態”
在江西景德鎮御窯廠遺址附近的一處老窯廠內,工匠們正在制作瓷器(9月20日攝)。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鎮因瓷而生、因瓷而興、因瓷而名。改革開放40年來,景德鎮堅持文化與經濟結合、傳承與創新結合、民族與世界結合,成為世界陶瓷文化的優秀引領者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者。
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在江西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工作人員正在修復明代瓷枕(9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在江西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工作人員正在修復明代瓷枕(10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在江西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的國際工作室,一位來自美國的藝術家在制作陶瓷藝術品(2016年10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在江西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一位工作人員正在用3D打印技術制作陶瓷花瓶(2017年4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游客在江西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內游覽參觀(2016年10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參觀者正在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參觀(10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在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的現場,來自荷蘭的參展商正在布置展臺(10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參觀者正在參觀“笠間燒”日本陶藝家的作品展(10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