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8月26日訊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特區40年,深圳人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奇跡。
40年來,深圳現代體育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如今在全民健身運動、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等方面迅猛發展,以“深圳速度”和“深圳質量”強勢崛起,躋身一流體育城市行列,打造了獨有的“深圳樣板”。
8月26日,也是深圳經濟特區40歲生日當天,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合運接受本網記者專訪,解構深圳體育工作發展的成就與特點,剖析體育發展的深圳樣本示范意義。在他看來,深圳正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對城市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也給城市體育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新的歷史時期,深圳體育發展的目標是,“不僅是在國內要先行,要示范,更要對標國際一流體育發達城市,建成國際體育示范城市。”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合運
記者: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40年,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奇跡。體育作為深圳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請簡要概括一下40年取得哪些成就?在國內體育發展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水平?
張合運:深圳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敢闖敢試,勇于開拓,敢于創新,不僅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在社會文化體育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40年來,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深圳加大體育事業投入,不斷完善體育設施和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努力提升競技體育水平,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實現了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全面協調發展。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年。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2.5歲,市民群眾對體育賽事和健身休閑有著強烈需求,這決定了深圳體育運動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青少年足球
“年輕、時尚、創新、綠色”已經成為深圳體育事業的核心和標志。如今的深圳,體育運動已經成為市民的生活方式,目前全市共有各類體育場地約30000多個,每年舉辦各種全民健身活動40000多場,廣泛分布在社區、公園的健身路徑、晨晚練點、體育場地、健身苑等,已經形成“十五分鐘健身圈”,讓市民群眾走出家門就可以健身運動。調查表明,深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約40%,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深圳全市擁有大型體育場館58座,深圳也是全國唯一一個海陸空皆有大型賽事的城市,每年舉行大型體育賽事超過500次,基本形成“周周有賽事,月月有高潮,年年有突破”。截至2019年,深圳體育產業總產已超1000億元。按照深圳市體育產業每產出1元,將會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產出增加6.02元測算,深圳市體育產業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產值預計超過6000億元。
國際馬拉松
可以說,深圳體育發展水平已經躋身于全國一流水平,與國內體育大城相比毫不遜色。目前,深圳體育正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排頭兵的定位,發揮深圳科技、金融、海洋、地緣等優勢,加快建設國際著名體育城市,使體育產業成為經濟綠色發展的新動能,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范例作出重要貢獻。
國際網球大賽
記者:作為一個敢闖敢試敢于創新的城市,深圳體育發展有什么特點?
張合運:每座城市都是特別的,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氣質。深圳經濟特區的城市特質就是“敢為天下先、勇當排頭兵”。與特區一起成長發展的深圳體育,從一開始就自帶“敢于開拓,勇當尖兵”的氣質和屬性。
40年來,深圳體育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參與”的管理模式,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使深圳體育工作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打造獨有的“深圳樣板”。
具體表現在:一是確定深圳體育發展的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開展廣泛的群眾性體育活動,讓人民群眾都參與進來,讓人民群眾都享有體育運動的權益,讓人民群眾在群眾性體育活動中達到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深圳城市體育發展一直不變的核心;二是不斷提升深圳競技體育水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市、區、學校三級訓練網絡。游泳等8個項目被評為省示范基地,乒乓球等10個項目被評為省重點基地。2016年,深圳籍運動員參加里約奧運會勇奪1金2銀。2018年,參加第18屆亞運會取得4金5銀3銅。近年來入選國家隊運動員人數達40余人,被省隊正式吸收的運動員80余人,涌現出何姿、劉虹、羅茜、易建聯、黃秋爽、陳定、陳佩娜、王柳懿、王芊懿等一批優秀體育人才;三是讓體育產業成為深圳經濟發展新動力。
深圳佳兆業足球隊
目前體育產業已是萬億級別的消費藍海,自2014年起,深圳體育產業總規模保持了20%左右增速。通過各類重大體育賽事,深圳每年能吸引到超過百萬人次的觀眾到現場觀賽,直接帶動的旅游、休閑、消費產業的蓬勃發展。目前深圳工商登記可從事體育相關產業的企業超過2萬家,其中法人單位共計5949家,年產值(或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上單位334家。
總的來說,群眾體育是基礎,競技體育是引領,體育產業是支撐,這是深圳體育發展的“三駕馬車”,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協調發展。
國際帆船賽事
記者:以引進高端賽事為抓手,這是國內城市快速發展體育產業的普遍做法。深圳又是如何打造自主城市體育IP的,成效如何?
張合運:發展城市體育最有效地做法就是落地大型體育賽事,由大型體育賽事帶來的全民關注度和連鎖經濟效益往往會推動城市全方位的發展。深圳體育快速發展,最初也是通過大賽完成激活的。目前,深圳已經成為各種體育大賽的重要城市,2019年全年舉辦30場國際賽事,超100場職業聯賽,吸引近200萬人次觀眾到現場觀賽。
但是,對一向“敢為天下先”,勇于開拓,從不墨守成規的特區人來說,在引進高水平的體育賽事同時,我們通過不斷地探索和汲取經驗,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創辦打造本土高水平的體育品牌賽事。隨著這些賽事時間越長,參與市民越多,也就逐漸形成深圳體育的城市標志性IP,對城市發展將起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深圳以企業為主體成功創辦了中國杯帆船賽和深圳國際馬拉松等多個重大賽事,都是深圳自主的體育賽事IP,并已經成為非常有影響力、有吸引力的高水平國際品牌賽事。特別是中國杯帆船賽作為深圳本土企業創辦、立足于世界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帆船賽事,曾先后五次榮獲“亞洲最佳帆船賽事”,深圳由此獲得國際帆聯頒發的“推動航海運動特別獎”。
市民長跑運動
記者: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對各個行業影響較大。作為體育領域的主管部門,是如何應對的,成效如何?
張合運:新冠肺炎疫情對體育產業影響確實很大,深圳也不例外。疫情期間,重大的體育賽事、體育休閑運動和體育培訓全面停滯,體育場館基本上處于關閉狀態。
但是,深圳體育行業不會“坐以待斃”,也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我們積極思考,多方探索,謀定而后動,確定今年體育工作方針。主要體現在16個字:積極謀劃、創新思路、共克時艱、再創佳績。
在積極應對疫情的前提下,我們努力探索體育發展新思路。4月28日,新華社刊發《體育醒了:深圳“全市動起來”》一文,稱“深圳市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倡導市民參與體育鍛煉,再次掀起全民健身熱潮”。
為倡導市民走出疫情,4月,“2020首屆深圳體育消費節”啟動。5月“全市動起來”全民健身系列活動“線上運動月”活動舉行,初期以線上、戶外、不舉辦大批聚集的活動為主,一個月舉行了九項線上賽事,吸引23萬選手直接參賽,數百萬網友圍觀。6月,深圳啟動“深圳十佳健身步道”評選活動。7月,啟動深圳市“全市動起來”系列活動——“企業員工健身月”活動……根據安排,“全市動起來”全民健身系列活動將從5月持續至12月,共計將推出300多項重點室外、線上活動。
目前,深圳體育行業正在恢復生氣和活力,展現出蓬勃生機,一切向好發展。
深圳十佳健身步道
記者:當前深圳正在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雙區驅動”利好疊加,深圳體育將如何利用這一契機,在未來又有什么新的發展目標?
張合運: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對深圳在新時代的長期發展賦予了更為清晰更加重要的國家戰略意圖,其中明確:“支持深圳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建設國家隊訓練基地,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研究將深圳列為城市社區運動場地設施建設試點城市。”
這對深圳未來的發展是又一重要里程碑,意義深遠。對深圳體育發展來說,也是前所未有的機遇。新時期,新目標,未來深圳體育發展不僅要在國內先行,在國內示范,還要對標國際一流體育城市,打造成為國際體育示范城市。
國際網球大賽現場
今年3月,深圳出臺的《關于加快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了深圳未來發展目標。到202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1200億元;到2025年,體育創新活力、體育市場活力和體育發展效率躋身全球城市前列,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2.8%;到2035年,成為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全國典范,體育創新能力、體育綜合競爭力世界領先,成為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到本世紀中葉,體育供給充足豐富、體育消費持續旺盛、體育帶動作用強勁,躋身世界體育產業高度發達城市行列,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積極申報舉辦國際大型綜合體育賽事,成為國際體育示范城市。
國際無人機大賽
記者:打造國際體育示范城市,這一目標激動人心讓人憧憬。深圳如何實現新時期的新目標,有什么新思路?
張合運:要實現新時期的新目標任務,躋身世界體育產業高度發達城市行列,成為國際體育示范城市。我們身感責任重大,但責無旁貸,也當仁不讓。經過多方調研,我們已明確下一階段深圳體育發展思路,可以概括為“含融合兼諧”五字訣。
具體是:“含文化”,發展體育產業要有文化作為核心;“融旅游”,把體育內容融入旅游項目,通過舉辦更多的國際知名體育賽事吸引游客;“合教育”,體教結合,寓教于體;“兼康養”,把大健康加入到體育項目,進一步普及群眾體育;“諧生態”,深圳的體育發展堅決不能以破壞城市生態、自然環境為前提,這是一條紅線。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我們有責任肩負起積極發展體育產業、引領體育消費、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重要使命。我們也有信心,勇于擔當,不辱使命!
(文/湯莎 圖/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
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