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一則關于再融資政策發生重大調整的傳聞廣泛流傳。其中,涉及到價格鎖定、發行股本、減持要求等。記者詢問了多位投行人士,大多人表示,聽說了該傳聞,但目前并未收到正式的征求意見稿,短期再融資政策的變動取決于監管層的進度,目前難以判定松綁的具體時間。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再融資政策大幅松綁,將激活整個定增市場,有利于解決部分公司融資難的問題,利好中小創。
修改之處或有七個方面
根據傳聞,即將修改的內容包括:1.三年期鎖價定增,允許董事會前鎖定發行價格;2.證監會批文有效期由6個月放寬到12個月;3.定增規模由不超過發行前總股本的20%提升到50%;4.主板、創業板定增投資者由10名和5名放寬到35名;5.刪除原減持新規中要求定增解禁后12個月內減持不超過50%這條;6.對于創業板定增,要求連續兩年盈利改為一年,刪除此前募資使用良好的限制條件;7.關于定增資質,目前創業板資產負債率45%以及前次募集資金使用到70%的要求并沒有調整。
2013年至2016年,上市公司定增和并購重組風起云涌,造就了創業板2013年至2015年的大牛市。
然而隨著增發市場亂象的暴露,市場進入嚴監管周期。2017年2月中旬,證監會出臺再融資新規,從定價方式、融資規模、融資間隔對再融資做出了嚴格的限制。同年5月,證監會又出臺了減持新規,其中要求定增股東3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合計減持不超過總股本的3%,同時定增股解禁12個月內減持不得超過50%。
再融資新規和減持新規相繼出爐后,從供給端限制了上市公司融資的規模,使得定增融資規模在2017年大幅下滑的基礎上,2018年繼續下滑。
數據顯示,去年A股增發公司家數相較2017年有較大下滑,全年增發公司有266家,同比下降50.7%;增發募集資金累計7504億元,同比下降40.9%。
根據新時代證券統計,受“再融資新政+減持新規”影響,供需兩端限制定增市場的發展,疊加市場大幅下行、資金持續快速流出,定增市場持續低迷。2018年一年期定增融資規模下滑59%,三年期定增在剔除農業銀行1000億之后同比下滑85.4%。
有助于上市公司做大做強
記者注意到,去年國慶后,監管層開始對再融資和并購重組松綁。
去年10月中旬,證監會推出了“小額快速”并購審核機制,明確并購重組配套融資可以用于補充上市公司和標的資產流動資金、償還債務。
去年11月,證監會表示,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可全部用于補流和償債;通過其他方式募集資金的,用于補流和償債的比例不得超過募資總額的30%。此外,證監會對再融資時間間隔的限制做出調整,不受18個月融資間隔限制,但原則上不得少于6個月。
如果再融資政策真的全面松綁,其影響如何?
對此,北方一家券商投行高管坦言,“希望監管層再融資新規和減持新規進一步松綁。由于減持新規使得定增解禁減持周期被延長了,這對機構參與定增的熱情打擊很大,雖然目前市場活躍度增加了,但定增的難度依然不小。如果真的全面松綁,未來再融資規模將明顯增加,也有助上市公司通過增發和并購重組來做大做強。”
新時代證券研究所所長孫金鉅表示,“并購重組政策和再融資政策進入放松周期,目前來看再融資政策放松的程度遠小于并購重組政策,再融資政策有望進一步的放松。2019年再融資市場將迎來變革的一年,能否加速回暖跟政策的放松方向密切相關。定增市場目前已是純粹的買方市場,融資規模也已下降到了月均不足百億的水平。未來隨著政策的逐步放松以及定增市場收益率的回暖,定增市場有望提前見底回升。”
在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再融資和并購重組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可以提振業績,這對前幾年通過外延發展的中小創應該是利好。
中銀國際研報表示,材料、貨物資本、技術硬件與設備和耐用品消費與服務板塊融資審核通過家數最多,材料、銀行、運輸和貨物資本是再融資發行規模最大的四個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