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第一周,一根拔地而起的大陽線,讓人們不約而同地想起了中國資本市場向有“春季躁動,四月決斷”的說法。
四月決斷,將要決斷什么?是股市牛熊,是經濟見底,亦或是股市與樓市的對壘?
面對長陽,各家專業機構的分析師們也在忙著重新站隊。
四月第一根周線重拾升勢
四月第一周,股市開局便不同凡響:周一大幅跳空高開,在3100點處留下一處缺口,周二市場短暫微調之后,周三直接沖上3200點關口。
僅僅四個交易日,上證綜指大漲5.04%,創下年內第二大周漲幅。
從風格指數觀察,市場基本延續普漲格局,上證50和滬深300指數分別上漲4%和4.9%;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分別上漲4.43%和4.94%,大小盤風格漲幅較均衡。
從板塊表現來看,周期性較強、彈性較高的板塊普遍表現較好。全周漲幅前三的板塊為化工、建材、煤炭,漲幅均超過8%。此外交通運輸、有色金屬、商貿零售、計算機等板塊也分別取得了7%-8%的漲幅。同時,去年還被大家抱團的弱周期板塊表現相對較弱。食品飲料以2.4%的漲幅墊底,醫藥、公用事業、餐飲旅游等以3.3%-3.8%的漲幅位居倒數。
如果這樣的市場表現出現在年后宏觀經濟數據相對真空、市場氣氛高漲之時,大家不會有什么特殊的想法。但是,當時間已經進入四月,上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季報業績下滑、社保基金減持等利空因素的情況下,市場依然高開高走。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經濟數據即將揭開面紗
春季躁動,四月決斷。
中國股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
海通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姜超解釋說,由于春節假期的原因,國內很多經濟數據不會在前兩個月公布,因而春季是時間最長的數據空窗期,給了市場充分的時間去炒作。而到了四月份以后,隨著一季度經濟數據的陸續出臺,市場會回歸到經濟基本面,這時才會決定全年市場走勢的真正方向。
人們梳理2011年以來的市場,發現A股往往在4月選擇方向,屢試不爽。例如,2011年,為了控制過快上漲的房價,“國八條”等調控政策密集出臺;2012年4月上市公司公布業績,全部A股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由上季度的13.4%大幅下滑至0.5%;2016年4月國內超日債、華鑫鋼鐵等信用債風險不斷暴露,市場擔心中國出現大面積債務違約……股市往往在這些重大宏觀經濟因素影響下,出現了方向性的改變。2011、2014、2016、2017、2018年,股市都在4月轉向下跌。
最典型的莫如去年。市場原本在年初漲得好好的,但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以后,經濟企穩回升的邏輯被證偽,業績下滑;同時又疊加了中美貿易摩擦及中興事件發酵,結果全年走下來成了大熊市。
市場牛熊重新站隊
四月第一周這根漂亮的大陽線,讓投資者如沐牛市春風。但漸行漸近的宏觀經濟數據和上市公司一季度的業績表現,又讓人們覺得這春花尚在霧中,總也看不真切。徘徊猶豫、將信將疑之中,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面臨著重新站隊的選擇。
上周市場大漲的動力,主要有三項:PMI數據向上超預期、中美貿易談判進一步向好、外資繼續大幅流入。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宏觀經濟先行指標的表現?
光大證券的宏觀分析團隊認為,3月部分高頻和領先指標(包括6大發電集團耗煤量、30城商品房成交、重卡銷量同比,以及PMI庫存等)較2月低位有較大反彈,市場對金融松動、基建發力、地產調控邊際調整帶動經濟企穩回升的預期快速升溫。但多項數據“2月低、3月升”需考慮節假日錯位影響以及結構與整體的差別,調整后部分指標或僅溫和企穩。
匯豐晉信2026生命周期基金的基金經理劉淑生認為,上周末公布的PMI數據雙雙回升至枯榮線上方,大大超出市場預期。而且從分項來看,中小企業數據改善明顯,似乎驗證了年初至今的一系列政策紅利正在發揮效用。出口分項雖然仍較低,但邊際也有大幅改善,預示了中美貿易摩擦正在緩和。亮眼的超預期數據大幅打消了投資者對于經濟的悲觀預期,增強了市場對于中國經濟領先于歐美復蘇以及制度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的信心,點燃了市場的做多情緒。由于市場普遍預期一季報可能是2019全年的業績低點,許多投資者傾向于在一季報公布期內布局建倉,這也是近期市場亢奮的一大原因。另外,經過整個3月份的持續橫盤整理,市場也消化了一部分獲利盤,為后市繼續上漲重新提供了能量。
金鷹基金的分析師認為,下一波年報發布高峰期將在四月下旬,屆時將面臨更多盈利數據亮相,疊加監管層對連續漲停股和配資的態度和實際措施收緊,主導邏輯從貨幣政策切換至基本面,對A股的風險偏好產生的貢獻邊際減弱,預計市場整體將震蕩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