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科創板受理企業滿月,共有90家企業拿到科創板“準考證”,日均獲科創板受理企業4.3家。其中,66家企業進入“已問詢”階段,24家企業處于“已受理”狀態。90家受理企業都有何特征?記者梳理發現,逾九成企業營收低于100億元、凈利潤不足5億元、研發投入低于30%,而新三板公司和IPO折戟公司占比超三成。
多數企業規模小研發少
從科創板融資規模看。截至4月22日,已受理的90家科創板企業擬融資金額達901.14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募資10.01億元。
可以對比的是,今年以來僅39家企業通過IPO登陸A股,合計募資306.65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募資7.86億元,相比科創板企業低21%。
融資規模最大的為中國通號,擬融資105億元,優刻得、華熙生物位列二、三名,融資規模分別為48億元、32億元。
從營業收入看,營業收入第一名為中國通號,2018年營業收入為400億元;傳音控股、木瓜移動分列二、三名,2018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27億元、43億元。營業收入后三名分別為佰仁醫療、寶蘭德、龍軟科技,2018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11億元、1.22億元、1.25億元。
從凈利潤看,中國通號為最賺錢公司,2018年凈利潤37.17億元;瀾起科技、傳音控股分列二、三名,凈利潤分別為7.37億元、6.54億元。凈利潤后三名分別為和艦芯片、九號智能、國科環宇(前兩家公司均虧損),2018年凈利潤分別為-26.02億元、-17.99億元、0.13億元。
從科研含金量看,研發投入占比最高的為微芯生物,為55.85%;國盾量子、賽諾醫療位列二、三名,研發投入占比分別為36.35%、34.17%。研發投入后三名分別為木瓜移動、華特股份、九號智能,研發投入占比分別為0.71%、2.64%、2.9%。
從研發人員數量看,研發人員最多的為中國通號,有3676人,占比19.13%,傳音控股、博眾精工亦超過千人;而神工股份研發人員僅15人,華特股份、嘉元科技等研發人員占比不到10%。
從行業分布看,信息技術類最多,共有39家占比達44%,不過多為電子及軟件行業,云計算、人工智能分別為4家和2家。其次為生物醫藥,有22家,另外29家來自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等。
針對90家受理企業科技含量成色疑似不足的看法,一家創投機構高管表示,主板、創業板IPO公司主要看過往業績,而科創板公司主要看未來成長,二者應該存在本質的區別。他預計,科創板將迎來大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公司。“目前已受理公司有些過了初創期,但科創板一定會誕生好公司,不排除誕生騰訊、阿里巴巴那樣偉大的企業。”他說,
獲受理不等于能上市
記者統計發現,89家申請受理企業中,有21家是正在或曾經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
目前仍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有9家,分別為江蘇北人、泰坦科技、聯瑞新材、凌志軟件、金達萊、嘉元科技、西部超導、映翰通、久日新材。此前曾經在新三板掛牌,但目前已經摘牌的企業有12家,分別為世紀空間、貝斯達、木瓜移動、天準科技、紫晶存儲、苑東生物、龍軟科技、南微醫學、安博通、杰普特、華特股份、長陽科技。
11家企業曾沖擊過主板和創業板,不過都以失敗告終。這些企業分別為:貝斯達、龍軟科技、方邦電子曾申報創業板被否;晶豐明源、申聯生物、寶蘭德申報主板被否;創鑫激光、南微醫學、美迪西、杰普特、聯瑞新材等企業此前申請A股上市,在審核過程中終止審查。
港股也是科創板受理企業的一個來源。威勝信息的間接控股股東在香港上市,心脈醫療的間接控股股東在香港上市,中國通號、昊海生科是港股上市公司。
此外,瀾起科技是退市中概股,華熙生物是退市港股。
對此,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認為,眾多企業“轉戰”科創板體現了科創板的強大吸引力,但獲科創板受理的企業不一定能夠上市,即便企業在科創板上市了,也不一定能讓股東賺錢。“科創板嚴格的信披制度和問詢要求,將充分考驗這些企業成色。”他說。
資深投行人士表示,科創板試點注冊制設立了多套上市指標,給予了擬上市企業更多的選擇,體現了很大的包容性。但科創板上市企業一定是優中選優,企業營收規模大、凈利潤持續高增長、研發投入占比高的公司,特別是某一細分行業龍頭、技術壁壘高的公司,有望率先脫穎而出。部分新三板公司和IPO折戟企業改道科創板,依然面臨諸多風險。如果公司科技含量低、成長性一般,也很難通過審核獲準上市。(鐘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