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2019年08月28日訊 (記者邱清月)繼中弘股份后,有“養豬第一股”之稱的*ST雛鷹成為第二只“面值退市股”。該股27日改名為“雛鷹退”,10月15日后將正式作別A股。
雛鷹退26日晚披露退市前最后一份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4.65億元,同比下降77.4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5.18億元,同比下降96.02%。在冊股東戶數約16.42萬人。27日開盤,該股即跌停。
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底,公司總資產為194.94億元,負債合計185.27億元。公司現金流量凈額為虧損1億元,去年同期該數據為4.32億元。自去年6月出現債務危機,公司資金緊張局面并未緩解,各業務板塊均受到一定影響。
雛鷹農牧在2010年以“養豬第一股”上市,2015年市值曾接近300億元,如今卻因面值黯然離場。危機起源于去年下半年,有媒體質疑雛鷹農牧財務涉嫌弄虛作假。之后不斷遭遇信用評級下調、現金周轉緊張、對外擔保風險等危機,今年上半年公司14雛鷹債、19雛鷹債均不能按期足額償付,后又鬧出“火腿還債”的新聞,成為A股市場一大奇觀。非洲豬瘟疫情爆出,公司經營雪上加霜,“豬被餓死了”公告再度成為市場笑柄。
2018年,雛鷹退凈利潤虧損38.64億元。今年3月公司涉嫌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自此,股價開始狂跌,從3元左右跌至不足1元。在7月5日至8月1日,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深交所決定終止其上市。
據記者統計,截至8月27日,A股還有*ST華業、*ST大控、*ST印紀等3只股票股價低于1元面值,股價分別為0.95元、0.92元、0.92元。此外,還有51只“1元股”,ST個股占了六成。
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表示,面值退市加快是市場成熟的表現,之前炒作垃圾股的現象會大幅降低。在退市常態化和政策嚴監管之下,市場正在逐步回歸價值投資。尤其是隨著科創板試行注冊制的推進,未來績差股退市會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