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2019年10月24日訊 (記者陳燕青)近期,隨著天風證券等多只解禁股的大跌,再次引發了市場對于大小非減持的擔憂。根據WIND統計,截至23日,年內重要股東累計凈減持約2000億元,涉及公司1532家。
周三有傳聞稱,證監會有意對減持規則進行修訂,已形成相關方案。對于如何修改,記者詢問了多位機構人士,均表示目前并未得到確切的消息。
2017年5月,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減持新規”),限制了減持比例和減持時間,通過拉長時間的方式來減緩重要股東減持對市場的沖擊。
盡管減持新規出臺以來,“清倉式減持”“過橋式減持”“精準減持”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不過市場對于大小非減持依然憂心忡忡。
“減持新規是應該修訂,對于解禁減持應該有松有緊,”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坦言,“如果能將大股東的減持和業績、發行價等綁定可能會更好。此外,定增解禁后12個月減持最多50%的規定應該要廢除,這樣才可以促進定增市場。”
根據統計,今年以來共有36家公司股東凈減持規模超過10億元,其中藥明康德、興業銀行、萬科A、順豐控股、延安必康凈減持金額位居前五名,均超過40億元。
9月市場沖高回落,產業資本減持規模創年內新高。數據統計顯示,9月產業資本在二級市場凈減持393.1億元,環比大增72%。
從板塊看,產業資本在主板凈減持206.72億元,中小板凈減持87.62億元,創業板凈減持98.7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9月以來公布減持計劃的公司超過300家,其中ST中南、安利股份、龍蟒佰利、南洋股份、青山紙業、康辰藥業等計劃減持比例上限居前,均超過了10%。
拋出大比例減持的公司大多股價大跌,如安利股份9月25日晚間公告,股東勁達企業和香港敏豐擬分別減持不超過12.14%和10.75%,合計減持計劃上限高達22.89%。第二日該股應聲跌停。
對于產業資本的減持,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稱,“從歷史數據來看,部分公司在連續大漲后會有減持的沖動,尤其是部分基本面一般的公司。產業資本大規模減持整體看不利于市場,而凈增持則是市場見底的信號。”
天風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劉晨明指出,年初以來產業資本出現大規模減持,原因可能在于民營企業急需大量資金修復資產負債表和解決股權質押問題。尤其在過去兩年去杠桿的過程中,在民營企業負債端增速下降的同時,資產端的增速在以更快的速度下行,導致出現了被動加杠桿的局面。因此,民營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亟待修復,而另一方面化解股權質押風險的急迫性也自不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