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號出品的寶安芒葉粽及其原材料。
2015年,合成號的云片糕制作技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合成號收藏的傳統制餅模具。
1959年由寶安食品廠填報的深圳云片糕歷史資料。
發現城市文化脈絡,傳承深圳歷史記憶。繼甘坑客家涼帽小鎮之后,5月28日,由深圳圖書館、深圳商報《文化廣場》共同發起的2018“深圳記憶”文化項目開啟第二場探訪之旅。活動小組來到深圳寶安,尋訪百年小食合成號背后的技藝,感受地道的“深圳味道”。
“深圳記憶”文化項目是深圳圖書館的品牌活動,自2014年正式啟動。活動旨在發現城市文化脈絡,傳承深圳歷史記憶,通過采訪征集、拍攝紀錄片、舉辦展覽、建設數據庫等形式,加大地方文獻征集開發工作。
關于深圳,你究竟了解多少?深圳非遺、深圳古建、深圳老字號……又蘊涵了多少深圳故事?《深圳記憶》文化項目將依循這些文化密碼,為讀者解讀鮮為人知的深圳傳奇。
據介紹,2018年“深圳記憶”文化活動,將對深圳傳統手工藝傳承進行深度的走訪和記錄。深圳圖書館館長張巖表示,今年,將針對選取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代表性傳統手工技藝,向公眾介紹該傳統手工藝的概貌、特色、源起、傳承和發展,并采用文獻研究、實地探訪、人物口述、工藝還原等方式呈現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精湛的技藝、精美的作品和獨特的匠心。活動希望通過多層面的整理記錄,講述歷史的同時,用文字和圖片的方式承載和傳承地方文化,讓更多深圳人了解這片土地上的自然資源和人文傳統。
記者了解到,2018“深圳記憶”項目已陸續對深圳非遺“客家涼帽編織技藝”“合成號小食制作技藝”展開探尋。首期的客家涼帽小鎮聚焦涼帽背后的“甘坑傳奇”。本期的合成號,除了“老深圳”“老寶安”,更多深圳人并不熟識。在此之前,記者獲悉,合成號傳統小食已于2017年入選第五批廣東省老字號名錄,成為深圳首個廣東老字號。作為唯一入選深圳非遺名錄的食品項目,“合成號”對深圳味道的“復原”“創新”展現了歷代深圳人的智慧和勇于創新、百折不撓的精神。而“合成號”也以傳統的制作工藝,融入悠久的嶺南文化氣質,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品牌。
接下來,“紅釉彩瓷技藝”“田氏剪紙傳承”“詹氏潮彩技藝”“張氏傳統燈籠制作技藝”“大鵬瀨粉仔”“大鵬打米餅”和“棉塑(肖氏)技藝”等也將進入項目組視野,并進行專題報道。與此同時,深圳商報《文化廣場》之《發現深圳》周刊也將在每周二開辟“深圳記憶”專欄,讓市民讀者了解更多的深圳人和他們堅守文化傳統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