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2019年8月12日訊(記者李舒瑜)從世界工廠到創新之城,深圳的成長與“蛻變”離不開法治環境的建設。作為全國第一部科技創新地方性法規,《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促進條例》實施11年來效果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之下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從5月起,市人大常委會領導帶隊,分赴我市各區各企業和科技機構對條例進行執法檢查。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文智就多次率隊赴南山和坪山等區進行執法檢查,他強調,要通過執法檢查著力解決影響科技創新的關鍵問題,持續推動條例有效實施,為深圳創新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成效:全市財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長超過50%
《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促進條例》于2008年正式實施,在諸多方面開創了全國先河。在市委的領導下,市政府深入貫徹條例,始終將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扎實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實現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和可持續的全面發展。
去年,全市財政科技支出555億元,增長57.7%,如果從2012年算起,六年來年均增長超過50%;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2%,與世界水平最高的以色列相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8萬件,實現全國“15連冠”,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91.25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3185家,總量達14415家,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296.63億元,占GDP比重超過三成,成為全國一面旗幟。
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是深圳創新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深圳,有6個“90%”之說:90%的創新型企業為本地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源自企業,90%的專利產生于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的重大科技項目由龍頭企業承擔。
問題:部分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人
成績令人欣喜,但現實讓人警醒:我們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依然不足,容易被別人“卡脖子”。
在各區召開的執法檢查座談會中,大家查找問題,提出建議,談得最多的,就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問題。南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科技強區、創新高地,南山區聚集了全市70%以上的高等教育科研機構,但高校、科研機構數量只是北京海淀區的十分之一。
市科技創新委相關負責人也坦言,我市基礎研究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原創性技術成果比較欠缺,部分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
此外,我市科技創新還存在以下幾大短板: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儲備不足,與創新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大科學設施建設起步晚,缺乏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國家級基礎研究平臺,難以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創新存在失衡,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亟待加強等。
建議:在“卡脖子”處下真功夫
深圳科技創新要再上臺階,就應該腳踏實地“缺什么補什么”,在“卡脖子”處下真功夫,這是調研中大家的共識。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近年來,深圳加大了引才力度,但高端人才較北京、上海等城市還存在較大差距。市人大代表吳蘇州建議,深圳在加大人才房建設的同時,創新思路將一些符合條件的城中村改造成為人才公寓,多渠道解決人才住房問題。也有代表認為,我們重視人才不能僅盯著高端,大量應用型人才是深圳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引才需要精準施策,不僅要引得進,還要留得住,用得好。
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反映較多的問題。光峰科技擁有專利1400多項,也一直苦于被國內外企業侵權。該企業負責人表示,今年《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的通過,給了企業維權很大支持力度。
還有不少代表認為,我市需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持續發力。要繼續加大對基礎科學的科研投入,布局建設一批大科學裝置和高水平科研院所,推進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要積極搭建產學研“精準對接”平臺,推進科研成果轉化;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避免唯論文、唯專利、唯項目等片面量化評價,鼓勵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