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2019年10月17日訊 (記者周雨萌)近兩日,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的展館現場熱鬧非凡,各類最新海洋技術和研發成果爭奇斗艷,前沿的載人潛水器、精密的海纜通信裝備、壯觀的極地探險郵輪等無不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海內外參觀者駐足。
據悉,本屆海博會共有454家企業和機構參展,包括404家國內企業和50家境外企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14家,境外知名企業23家,展覽面積共計37500平方米。記者注意到,本次參展的企業和機構、海洋產業鏈完備、科技感十足,并有多個“首次”技術成果發布亮相。
深海技術與重型裝備集中亮相
由深投控旗下企業打造的多個海洋產業科技創新項目成為1號展館的一大看點,其展出的“探索100”便攜式自主水下機器人(AUV)、“海燕”、“海翼”水下滑翔機等海洋智能裝備,都是國家“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的重點專項項目,在國際上都取得了驕人成績。以沈陽自動化所研制的“海翼”水下滑翔機為例,它其實是一個可控性的移動機器人數據收集平臺,可對一個海域進行信息覆蓋。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機能滿足全球大洋99.8%的海域移動數據收集,并打破了美國在這一領域長期保持的紀錄,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今后想去南、北極旅游,可以乘坐我國自研生產的大型極地郵輪了。”記者看到,招商局集團展臺前的中國首制極地探險郵輪模型制作精美,吸引了一大批參觀者。它是中國造船史上的第一艘極地探險郵輪,開辟了“郵輪中國制造”的先河,并于今年9月成功交付與美國SunStone公司。招商局總經理助理彭晟告訴記者,極地探險郵輪是首個針對高端用戶市場的旅游船只,目前一張船票售價為2.5萬美元。
船舶是開展海洋調查作業的重要基礎平臺,記者在展館看到,一大批新型智能化船舶裝備是此次展館的重頭戲。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展出的全球首艘智能VLCC船、20000箱集裝箱船、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等大型船只都讓參觀者嘆為觀止。展臺負責人表示,中船重工位居世界500強全球船舶企業首位,擁有強大的大型成套設備和高科技產業開發制造能力。
智能化信息化成海洋科技標配
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海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此次,華為也攜自己多年耕耘的通信技術亮相1號館,首次展出其獨有的海底光纜系統。華為海洋網絡有限公司助理副總裁許劍濤介紹,海底光纜需要在海床下8000米的深度穩定工作25年,并且不能有損壞,最大距離可一次傳輸16000公里,科技含量極高。目前全球有400條光纜,而連接到中國的光纜只有9條,許劍濤說,希望未來能讓中國有更多的海纜建成并與全球互聯互通。
已是第三次參展的珠海云洲智能,首次推出了海上風電無人化智能運維解決方案。該方案破解了傳統海上風電運維成本高、風險高、效率低的難題,讓無人船應用場景再一次延伸至海上風電領域,通過無人化智能化技術給海上作業帶來創新變革。此外,云洲還展出了M40P“聽風者”地磁日變觀測無人艇、M80“極行者”海洋探測無人艇、LVR-17“巡游者”安防巡邏無人艇及“海豚1號”水面救生機器人等一系列智能無人艇產品。
國內高校扎堆亮出海洋“絕活”
在會展中心6號館,高校聚集,科研成果扎堆亮相。清華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國內高校紛紛亮出絕活,希望通過海博會的平臺,將自身的科研技術轉化成更多的落地應用產品。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部的教授、博導鄭向遠向記者介紹了自己團隊研發的世界首個海上浮式風電和海上漁業養殖相結合的裝備,它能夠“上發電、下養魚”,滿足我國深遠海風電開發和漁業養殖的雙重戰略需求。鄭向遠說,該裝備可抵御海上16級臺風大浪,對于為何將兩者結合,鄭向遠表示,因海上風力發電成本高、回收慢,而漁業養殖風險低、用電少,經濟效益突出,一年時間便可創造經濟效益從而反哺風力發電,兩全其美。“2017年我們已取得專利,相信很快可以落地實踐。”
此外,中國海洋大學展出的“透明海洋”計劃也讓記者眼前一亮。它是一種集成和發展現代海洋觀測與探測的技術、面向全球大洋和特定海區、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核心構建的“海洋物聯網”技術體系,可以實時或準時獲取全海深、預測未來特定時間內海洋環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