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1年9月15日訊(記者 張俊達)由深圳報業集團主辦、香港商報承辦的“2021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成果巡展”今日開始在肇慶博物館展出,為期五天。開展當日,肇慶市副市長陳宣群、肇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志東、肇慶市博物館館長賈敏、深圳市博物館副館蔡惠堯等人到現場觀展。在此次圖片展上,主辦方現場發放的大灣區創新成果明信片深受觀眾喜愛,同時被兩家博物館作為珍貴資料列入館藏。
大灣區創新成果明信片深受觀眾的喜愛
肇慶市博物館館長賈敏當場決定將本次大灣區創新成果明信片做為珍貴資料館藏。深圳市博物館副館長蔡惠堯觀展后認為“2021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成果巡展”收集信息量相當大、詳細展現了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實況,記錄歷史精采瞬間,并將這些難得的資料(明信片)也收入深圳物館館藏。
“2021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成果巡展”在肇慶市博物館展出,將以圖文形式重點展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青年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城市營商環境、宜業宜居等方面的創新發展成果。觀眾在觀看圖展時,將全面感知肇慶粵港澳大灣區最具發展潛力城市的魅力,及其作為千年府城的深厚底蘊。
肇慶市博物館館長賈敏(右一)給觀眾講解2021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成果
肇慶市博物館坐落在端州區宋城墻朝天門內側,建筑總面積約11550平方米,展廳面積4280平方米,場館現代簡約的建筑恢弘大氣。場館以多元和包容的設計,結合“讓文物活起來”的原則,依照“珠三角歷史底蘊最厚重展示平臺”“大灣區文化元素最集中窗口”“嶺南最亮麗文博名片”“中國最具特色博物館”四大定位規劃建設而成。
肇慶市博物館全體黨員參觀“2021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成果巡展”
肇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連接大西南的重要樞紐門戶城市,具有巨大發展潛力,是粵港澳大灣區土地面積最大、開發強度最小的城市,全市土地面積占大灣區總面積近30%,土地開發強度只有6.5%,是大灣區最大的發展腹地。肇慶憑借其承東接西的交通區位優勢、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深厚的歷史文化優勢、廣闊的土地空間優勢、優質高效的營商環境優勢和正在崛起的產業后發優勢等“六大優勢”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和高端人才落戶肇慶。寧德時代、小鵬汽車、風華高科、肇慶萬達國家度假區等企業紛紛落戶肇慶生根發芽。
“2021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成果巡展”亮相肇慶博物館,觀眾紛紛提前預約前來觀看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肇慶新引進項目480個,計劃投資總額達1046.2億元,新增開工項目303個,新增竣工項目265個。僅半年時間,新引進項目、新增開工和竣工項目數均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皶r間過半任務過半”的可觀數據折射出投資者對肇慶產業經濟發展的信心。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夏珩表示,肇慶招商具有戰略眼光,定位產業前端,他相信,小鵬汽車落戶肇慶是最好的選擇。
肇慶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優先”,推進產業強市,全力打造大灣區制造新城,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承載能力。肇慶擁有肇慶高新區、肇慶新區、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肇慶)、廣佛肇(懷集)經濟合作區等國家級、省級重大平臺,以及30多個專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基地,重點打造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金屬加工4個主導產業,做強建筑材料、家具制造、食品飲料、精細化工4個特色產業,形成產業布局合理、區域特色明顯的“4+4”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深圳市博物館副館長蔡惠堯認為此次圖展信息量大、展現了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實況,記錄歷史精采瞬間
同時,肇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全力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重要承載地、科技成果轉化聚集地。培育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高增長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打造細分行業的“單打冠軍”。至今,肇慶現有高新企業700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226家,全市規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48%。肇慶市華師大光電產業研究院院長周國富認為,肇慶是粵港澳大灣區最具活力和最具產業承載能力的城市之一,是具有極強改革開放精神的創新型城市。
當前,肇慶正全力推進“2+4+N”重大平臺布局:以肇慶高新區、肇慶新區為兩大核極,加快建設肇慶高新區小鵬汽車、寧德時代以及肇慶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園等重大項目;以西江高新區、金利高新區、四會高新區和經濟開發區、端州三榕工業園雙龍片區經濟開發區為四大支點;建設N個特色鮮明、集聚效應較強的制造業專業園區,著力推進西江先進制造業走廊建設。
本次巡展自8月3日在深圳蓮花山公園紀念園正式啟動后,隨即在大灣區各大城市巡回展覽,巡展以“圖片展+明信片+云巡展”等多媒體融合形式呈現。為了展現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成果,巡展還特別制作了大灣區創新成果明信片,在香港各地鐵口、圖書館、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場所免費派發。
大灣區創新成果明信片在肇慶博物館現場免費派發,供不應求,反應熱烈
本次巡展同時得到了香港中聯辦宣文部、澳門中聯辦宣文部、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以及肇慶市委宣傳部、廣州市委宣傳部、深圳市委宣傳部、珠海市委宣傳部、佛山市委宣傳部、東莞市委宣傳部、中山市委宣傳部、江門市委宣傳部、韶關市委宣傳部等作為支持機構?;浉郯拇鬄硡^研究院有限公司及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作為支持單位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