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濤(前排左六)出席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
感恩這個時代,感恩深圳這座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感恩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深圳市慈善會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是整個團隊努力的結果,是這座城市和時代使然,我深以為榮。
房濤
1968年10月5日出生于南京,深圳市政協常委,深圳市慈善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工作學院執行院長,深圳市創新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副理事長,是現代慈善和有效公益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曾兩度獲“中國慈善百人”“責任中國慈善公益人物”等榮譽。其領導的深圳市慈善會實現捐贈超過30億元,其中“來深建設者關愛基金”和“雛鷹展翅——貧困家庭大學生助學”公益項目多次榮獲“中華慈善獎”。
口述時間
2018年11月9日上午
口述地點
深圳市慈善會(中民時代廣場B座)
壹
《財富的歸宿》這本書一下子擊中了我,我覺得企業界少我一個無所謂,但這座城市需要更多的人去做公益。
放棄穩定工作來深闖蕩
我在南京長大,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了南京市旅游局。1992年,我帶團到深圳旅行。晚上九點半,火車路過人民橋,一路燈火通明,當時就覺得深圳特別繁華,整車人都在喊“深圳到了”,有人流下了激動的眼淚,可能大家都有關于深圳的夢想,人在其中很容易受感染。
當時南京市旅游局的工作很穩定但也相對固化,深圳的氣氛則完全不同,我就決定辭去工作,來深圳闖一闖。
初到深圳,我一共搬了9次家,換一個工作搬一次家。一個三輪車裝著全部家當,從一個宿舍到另一個宿舍。有時候是自己一個人邊搬邊哭,沒有親人在深圳,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該怎么辦;有時候又是歡天喜地的,一大幫朋友一起到一個新地方,開始一段新生活。酸甜苦辣中,我的生活和工作慢慢穩定,在深圳扎下了根。
從普通職員到項目經理、辦公室主任,又升到公司副總裁,我在企業工作了15年,期間還讀了兩個專業的研究生學位。這段經歷讓我一直保持一個信念:人要不斷地進步和向上。
跨界轉型進入公益領域
2002年,我迎來了工作上的轉機,我被深圳市企業聯合會邀請參與他們的社團建設,因此有了很多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有一次到香港,他們說香港最有影響力的是賽馬會、匯豐銀行,然后才是政府部門、香港工業總會,社會組織在香港有這樣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讓我很震撼,也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顆種子。
2004年我參與創建了深圳市商業聯合會,并擔任常務副秘書長。從商會籌建、規劃到最終成型,我都參與其中。2007年,深圳市慈善會做出改革決定,要在社會上遴選一位秘書長。當時很多社會組織的副秘書長都接到了邀約,我是其中之一。那時候深圳市商業聯合會的發展很好,我有些猶豫。后來市民政局的領導找我談了3次話,調研了整整兩個月,領導的改革創新精神和對全球慈善發展態勢的理解打動了我。
2007年7月,我正式擔任深圳市慈善會秘書長,成為了一名全職慈善工作者。
當時我的家人、朋友都不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他們覺得我應該在商圈打拼,積累更堅實的基礎,甚至有人認為,我怎么會有資格做慈善呢?那一般都是腰纏萬貫或者上了年紀的富翁才會做的。
接下來的3個月,我惡補了許多跟公益相關的知識,這其中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就是《財富的歸宿》,這本書一下子擊中了我,讓我對財富的歸屬和資本的良心,有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認知。
在當時的深圳,商業界的發展如火如荼,但慈善業的發展,則要緩慢和落后很多。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隨著人們對生存、安全等基本需求的滿足,越來越多的人會轉向對愛、尊重、自我實現等訴求的滿足,而公益是實現這些訴求非常重要的一個路徑。
我覺得企業界少一個人無所謂,但是一定要有N個我,投身到公益中,推動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
▲2018年3月28日,房濤(前排右一)在深圳關愛行動表彰晚會現場。
貳
我在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工作經歷,讓我能看到政府、企業和市場三個方面。深圳市慈善會要做的不僅是普通的捐贈,更是社會價值的有效投資。
慈善成為終生奮斗的事業
2007年的深圳市慈善會剛剛成立不到3年,不管是認知度影響力還是捐贈額,都很小。當時我帶慈善會團隊去深圳一家非常有名的慈善組織交流學習,兩相對比,差距顯而易見。
但是2008年幾個大事件的發生,讓深圳市慈善會在全國慈善組織的隊列中脫穎而出。
首先是年初的雪災,深圳市慈善會捐贈額高達2800多萬元。接著發生了5·12汶川大地震,深圳市慈善會打了一場硬仗,我們團隊“戰斗”了50多天,中間幾乎沒有休息,每天都是接待排著隊來捐款的人。
那時候一天跑5場捐贈活動是常態。有時上午在寶安國際機場,下午又在坪山坑梓,有些機構組織的募捐活動可能只募到5萬元或者更少,但是對于這個活動的組織者而言,這就是他們為5·12做得最真心最熱切的一件事。所以每一場活動我們都不落下,銀行也跟著我們跑,捐贈人的錢直接進到銀行的指定賬戶里,用于捐贈人最關注的緊急救援或災后重建項目。
兩個月里,我們組織參加了70多場慈善公益專項活動,所有工作人員都累得直不起腰、講不出話。最后,市區兩級慈善會共募集善款10.75億元,是全國城市慈善會系統的第一名。
2008年12月5日,在北京舉行的中華慈善大會上,深圳市慈善會獲得了中華慈善獎,我們帶領21家捐贈人獲得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表彰。大會結束后,我給29個同事和朋友發了短信,簡單說了一下這個事,其實當時我還是處于一種工作的緊張狀態,直到23個朋友瞬間回復了我,說我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也就是那天,我堅定了慈善將是我終生奮斗的事業。
從“化緣慈善”到“經營公益”
2008年的慈善捐贈,體現了深圳的城市精神和品格,但我走訪企業時也發現,一些個別企業為了抗震救災,一激動把自己的流動資金捐了。2008年,個別企業的生產線停了一大半,還辭退了工人。
當時我也比較年輕熱血,首創慈善要幫助捐贈人的理念,“不裁員不減薪就是最大的慈善,要跟企業主共克時艱”。只要企業在深圳市慈善會捐贈過,市慈善會就愿意用“來深建設者關愛”項目幫助企業做普工到技術工的培訓,留住勞務工人員,等到經濟復蘇的時候,企業就可以快速恢復生產。
我覺得慈善不是一次性的捐助,也要可持續發展。很多企業認為公益就是抗震救災、扶貧助學,這其實是慈善產品太少了。所以我們要做戰略慈善,幫不同的捐贈人定制不同的慈善規劃,秉持著這樣的想法,2008年我們首創了冠名基金模式。
2008年年底,百麗國際公益基金捐800萬元準備建一所希望小學,因為場地商議無果,我就問負責人,皮革行業里中小企業升級換代的核心和困難是什么?他說是設計和品牌。800萬元做不了品牌,我們就商定做原創設計板塊的公益。
當時深圳很多加工型的企業,賺的都是辛苦錢,因為設計和品牌都是別人的,我們就把這筆公益基金投放到中國皮革公益項目大賽,幫助培訓大學生和初級設計師,慢慢推動產業變革和產業升級。
在大賽中獲獎的學生會被送到米蘭頂級設計學校學習,學成歸來后深圳皮革的十大品牌企業將幫助他們設立工作室,以此扶持企業品牌和設計板塊的發展,等他們設計的作品進入市場后,利潤的10%將回流到基金。這個項目一方面幫助深圳企業的產業升級和人力資源提升,另一方面也幫助了大學生就業創業,還提升了行業凝聚力和志愿服務精神,一年投入80萬元,如今已經做到第10年了。
在我們的努力下,這種冠名基金戰略目前已經延及到250多家企業的管理基金,涵蓋了14個領域,籌資規模超5.94億元。
原來“化緣慈善”是要錢,現在“經營公益”是主動勸募、專業運營,不再被動“等錢上門”。我們走出去跟企業家、商業平臺組織、金融機構打交道,吸引他們參與進來,通過戰略慈善、公益創投、慈善信托等多種方式實現公益的自我造血,把消耗型的捐贈轉化成影響力投資,轉化成社會價值投資。
有效是公益最珍貴的品格
陽光透明是公益的底線,但我認為有效是公益最珍貴的品格。一是慈善的生態圈要均衡發展,即研發、執行、金融、品牌、創意各有分工;二是像企業一樣學會做減法,能夠有核心服務力,在重點領域讓捐贈人滿意;三是善用互聯網科技和公益金融的力量,以人人公益和慈善咨詢打造“深圳模式”。
公益金融目前在深圳是一個剛起步的階段,前不久,《慈善組織保值增值投資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出臺,鼓勵慈善組織進行合法、安全、有效的投資。
我們原來就是將籌款存放在銀行“吃利息”,這種保守的保值增值行為,資金產生效能不高。
現在按照新規,慈善機構可以通過第三方做保值增值,一年的收益可能能提升三四個點,在我看來,公益金融就是讓公益為金融注入良心和血脈,讓金融為公益插上翅膀。
傳統的慈善還只停留在捐款捐物上面,這只能呈現線性效用,但公益金融卻可以呈現指數效應,讓金融領域的方式、智慧服務于慈善公益的有效性。
但是公眾會認為金融是有風險,對此會有質疑,所以審慎投資以及如何做好防范機制,是公益組織要思考的。
叁
從首推社區基金會到走改革的第三條道路,改革創新是慈善事業的根本出路和主流;科學有效配置慈善資源,是慈善組織的生命力所在。
培育孵化50多家社區基金和社區基金會
2012年,我隨中國基金會代表團在美國學習,當時就感覺深圳市慈善會應該向社區基金會轉型。回國后,我開始嘗試推動市慈善會的轉型。
當時,市民政局也是改革創新舉措頻頻。2014年3月,《深圳市社區基金會培育發展工作暫行辦法》出臺,我們得以抓住機會,在全國率先開展深圳市社區基金(會)的培育孵化和運營監管等工作。那時,社區基金會在國外已經有100年的歷史了,而在中國剛剛開篇,由深圳首推。
社區基金會的核心是“三本”,即本地資源、本地利益相關者和解決本地問題。它不止于扶貧濟困和一般慈善活動,更可以多元化地滿足老百姓參與公共服務和管理,有利于推動基層協商民主和社會治理。
社區基金會的基金是公共、公益財產,用來解決居民自己商議出來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居民能形成公民意識:我的社區建設我有責任。公眾對美好生活都有向往,同時這份向往的實現人人有責。
現在,深圳市慈善會共培育孵化了50多家社區基金和社區基金會。
我最終的期望是,深圳市慈善會定位為深圳城市級社區基金會,成為深圳人實現慈善述求、倡導慈善精神、參與公益行動的平臺。
不停地奔跑才能不負使命
深圳市慈善會現在有兩個老牌項目,“來深建設者關愛基金”和“雛鷹展翅計劃”,但我們在及時回應公眾的需求和新項目的設計上遠遠不夠。
未來我希望能夠有更優質的項目產生,比如我們現在做“深善空間”項目,就是促進整體社會要素的分配。一是將綠色扶貧產品無縫鏈接給市民,一方面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另一方面讓深圳市民能夠享受有機食品。二是社會組織的活動直接落實到社區公共空間。三是開設“時間銀行”,每個人可以把自己奉獻給社區的時間寄存起來,然后兌換其他人的勞動時間。四是閑置物品置換,物盡其用,環保循環。
現在是人人公益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公益,并且參與進來,整個行業也在快速發展,我們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不負使命。中國的公益組織也越來越跟國際接軌,我也希望有更多專業人士進入公益領域,未來這個領域會有希望,也會更生機盎然。
本期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周婉軍
實習生劉潔康銘祥